您的位置:财经 / 要闻 / 产业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新周期还是新阶段,企稳还是回升

新周期还是新阶段,企稳还是回升

2017-08-17 10:16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中国证券报

    笔者认为,当前经济难言进入所谓“新周期”,而是处于新常态的稳态阶段,且经济企稳的基础尚不牢靠,需要把握新阶段经济特点,加大改革力度,促进经济动力升级。

  新周期还是新阶段

  经济周期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同时分析周期的方法亦有多种,如“谷—谷”法、“峰—峰”法等。应该说,经济发展的任何一个时点都可以成为周期起点,而不是一定要以波谷作为起点。因此,即使经济已确认触底且即将回升,也不意味进入所谓“新周期”,因为并不存在新旧周期概念。

  从我国经济发展看,1953年至今,按“谷—谷”法分析,我国已历经10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当前正处于第11个周期之中。近两三个季度的GDP趋稳,主要是行政手段去产能带来的供给收缩所致,总需求缺口尚无明显改善迹象。因此,难以判定市场出清,更难以判定将迎来新一轮增长。

  一般而言,经济波动常常伴随价格水平的同向变动。但是,与近期经济企稳现象相伴的却是,PPI在连续几年下降后见底回升,而CPI至今仍持续在低位运行。这种情况说明,要么经济趋稳态势不牢,要么价格传导受阻,当然也有可能是价格指数本身存在问题。总之,据此判定经济出现趋势性逆转并不合适。

  2012年,我国经济进入以“增速下滑、结构调整、动力升级、模式转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5年来,经济增速持续回落,说明新常态处于非稳态阶段。而近期经济趋稳,可以认为经济迎来“新常态的稳态阶段”,即经济仍处在新常态,除了去产能使供给减少外,经济运行的动力和模式并无本质变化,只是从高速增长状态回落到了相对稳定的新平台。这一阶段经济的特征是,增速趋稳、结构调整、动力升级、模式转换、风险交织、亟待改革。换言之,中长期经济走势如何,关键取决于改革进展。

  企稳还是回升

  当前争论的焦点在于,下一阶段经济发展是继续企稳态势还是开始回暖提升。当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尚待转变,传统经济动力尚待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在深化阶段,产业、需求和区域结构仍在调整之中,经济持续回升的新动力并不明显,未来经济相对稳定运行仍是大概率事件。

  首先,现有去产能方式很难实现供给侧的系统性调整。过去两年,我国煤炭、钢铁、化工、有色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工作确实取得较大成效,如2016年煤炭去产能2.9亿吨,今年上半年再减少1.11亿吨,整个煤炭市场的过剩状况明显缓解;2016年钢铁去产能6500万吨,今年前5个月减少超过4000万吨,完成了全年任务的84.8%,同时,6月底全面完成取缔1亿多吨的地条钢任务;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化解过剩产能亦取得积极进展。但这些大多通过政府政策和行政手段实现,可能因上游行业快速去产能,推升下游行业成本甚至出现亏损的现象。比如,上半年由于煤炭产能削减,煤价上升,煤炭企业大概营利1000亿元;同时由于煤价上升,煤电行业的成本不断攀升,上半年煤电企业大概亏损近1000亿元。可见,某些去产能手段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带来了新的问题,对整个供给结构改善和供给质量提升影响有限。

  其次,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需求持续回升的动力尚未筑牢。一是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消费亟待升级。从消费总量看,2011年以来,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总体呈稳中趋降态势,近期有所企稳,但消费持续攀升的动力不足,7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4%,为近5个月最低。从价格看,2016年初至2017年1季度,我国PPI呈现稳步增长态势,但CPI增速却一直在低位徘徊,7月仅增长1.4%,生产价格指数的攀升未能及时传导至消费端,某种程度上也说明需求的增长动力不够充足。在居民收入稳定、新消费热点尚未产生之前,预计消费难有明显跃升。二是地产严调控、金融严监管背景下,房地产投资面临购房需求减弱和融资环境趋紧双重约束,增速可能持续回落,前7个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9%,连续三个月回落。地方政府财政收支和地方债管理不断规范,PPP项目仍面临市场信心和法律规则制约,基建投资增长空间有限,前7个月基建投资增长20.9%,为3月以来的低点。虽然上半年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22%,但其中增长较快的主要是中上游产业的资源型企业,这些企业前期亏损幅度较大,利润增长后预计将会先填补亏损而非扩大投资,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前7个月制造业投资增长4.8%,降至3月以来最低。三是外部需求回升基础不稳,净出口对GDP拉动作用有限。尽管今年一季度出口增速一度冲高至16%,但受制于特朗普财政刺激政策下美国经济增速的不明朗,欧洲和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表现不稳定,7月份我国的出口增速已回落至7.2%,低于市场预期。可见,外部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言稳定。

  风险大还是小

  在看到经济趋稳的同时,应该谨慎乐观,坚持底线思维,重视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不可忽视的风险,即包括企业高杠杆、房价泡沫和银行不良贷款在内的几头“灰犀牛”。

  一是企业高杠杆风险。截至2016年末,我国非金融部门债务杠杆率已达到257%,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达到167%,远高于其他国家。从企业类型看,国有企业杠杆率相对较高,2016年末国有企业平均杠杆率超过65%,其中一半左右国有企业的财务杠杆率超过90%。从行业角度看,建筑业、房地产、钢铁、煤炭等传统产能过剩行业的杠杆率较高,2016年上市房地产企业平均负债率高达77%。很多高负债企业不得不靠借新还旧生存,一旦资金链条断裂引发违约,风险将传导至上下游企业甚至银行等金融机构。

  二是房价泡沫风险。伴随着实体经济投资收益率下降,大量信用供给脱实向虚,涌入回报率较高的房地产市场,推高房价。如果按照商品住房销售额除以销售面积计算,全国平均房价已超过7600元/平方米,按照人均40平方米、人均可支配收入3.36万元计算,平均水平的房价收入比在10左右,京沪穗深等一线城市和部分高房价二线城市这一比例甚至超过20,泡沫明显。我国房地产融资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地产价格高、地产企业负债高、地产市场信用体量大等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2016年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中,银行贷款(开发贷和按揭)占40%,房地产相关贷款(含以房地产作为抵押、担保)占总贷款比重超过1/3,个别银行甚至超过50%,潜在风险较大。房价泡沫破裂将给整个经济金融体系带来重创,日本泡沫破灭和美国次贷危机都是例证。

  三是银行不良贷款风险。虽然我国金融风险整体可控,但是商业银行资产质量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的深入明显承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潜在风险已经暴露,国有企业和房地产企业的高负债使银行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风险,“僵尸企业”退出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渠道不通畅也导致坏账增加。此外,随着金融监管从严,金融市场乱象惩治力度增强,银行业整体不良贷款率在持续上升之后虽有企稳,但是中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显著上升。去年四季度到今年二季度,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从1.48%升至1.51%,农村商业银行从2.49%升至2.81%。另外,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77.18%,较一季度末下降1.58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大量关注类贷款的存在,不良贷款的处置能力显得相对有限。

  企业高杠杆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有政府隐性担保,对利率不敏感。房价泡沫主要是因为居民投资渠道窄,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银行不良率高主要是因为经济新常态与产业升级相伴,产能过剩行业和高风险行业偿债能力下降。这些风险相互交织,复杂性提升,更重要的是背后的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凸显,迫切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因此虽然数据显示风险总体可控,但其潜在影响不可低估。一旦出现风险事件,不但经济企稳的局面难以持续,改革所需的大环境也将受到影响,改革有再被拖延的风险。

  加快改革推进动力升级

  全面深化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在于,促进经济动力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尽管当前经济趋稳,但主要风险点显示,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仍待推进。

  一是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减少使用行政手段而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和法治手段去产能,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真正运用改革办法矫正要素配置扭曲现象,实现和谐有序的产业上下游关系,切实解决“供需错位”的结构性失衡现象。

  二是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提高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更充分地发挥价格信号作用,引导生产和消费升级。鼓励高品质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加快居民消费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消费,推动实体店销售和网购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中国制造2025”战略和“互联网+”行动等,抓住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契机,加快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其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三是要积极推进市场化去杠杆进程,在严格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重点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剥离国企资本运营职能,实行国有企业子公司经营不善破产清算的制度,强化国企预算约束,提升资本运营水平。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大股权融资力度。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债转股,落实僵尸企业清理工作,逐步将企业负债降到合理水平。

  四是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原则,把防范和应对房地产市场泡沫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优化产业结构,弱化房地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降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依赖,降低公众对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推进差异化调控政策,因城施策、因需施策,坚决抑制一二线城市房价泡沫,稳妥推进三四线城市“去库存”。优化房企融资结构,降低间接融资比例,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和流向。进一步完善城镇基本住房保障体系,开征房地产税,抑制房价不合理上涨,有序释放房地产市场风险。

  五是要回归本源,主动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风险化解及处置能力。要进一步协调监管体制,使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和功能监管有机统一起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鼓励金融创新。加快投贷联动试点,鼓励银行支持创新创业,通过股权投资收益补偿信贷风险。建议允许符合条件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缓解银行资产质量压力。加速推动不良资产证券化、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试点,确保僵尸企业顺利退出,降低不良损失。对投入国家鼓励的高风险行业给予税收、资本和拨备等监管方面的政策倾斜。商业银行要坚持依法合规经营,认真落实银监会“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银行业市场乱象”等专项治理要求。主动压降同业负债、理财规模,降低流动性及交叉风险。信贷投向有保有压,重点压退产能过剩行业信贷余额。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经济 周期 企稳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