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新三板 / 融资 / 创业 动态 / 观点 > 新三板围城现象越来越明显

新三板围城现象越来越明显

2017-05-10 13:47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新三板围城现象越来越明显——城外的企业想进去挂牌,城内的企业想出去寻找远方。

  4月24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数量更新至“11111”家,这一天被网友戏称为新三板豪华“光棍节”。

  接连三天,这个略显孤独的数字就定格在股转官网上,一直没有变动过。

  “新三板挂牌企业的数量我一直在关注,之前每天都会有增长,怎么连着几天都是11111家,难道那几天没有新增的挂牌公司吗?”一位投资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出了疑问。

  记者打开股转官网“业务周知”一栏发现:在4月24日至26日,每天都有新增公司挂牌新三板,与此同步的是,也有相当数量的公司终止挂牌。正因为这“合拍”的节奏,才导致“11111”这个数字连续霸屏了四天。

  据统计,4月新三板新增挂牌数量仅116家,相比3月份的298家、2月份的316家,呈悬崖式下滑。与之同步的是,想要“逃离”新三板的公司队伍正在逐渐扩大。截至5月5日,2017年以来摘牌的新三板企业共有102家,远超去年全年56家的数量。新三板围城现象越来越明显--城外的企业想进去挂牌,城内的企业想出去寻找远方。然而,资本市场从来都是名利场,挂牌公司和摘牌公司终究逃不过一个“利”字。

  陈先生,是一名摘牌不久的基础层企业前任董秘。因为企业摘牌了,他也被迫跳槽,去到另一家挂牌公司继续从事资本对接工作。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他详细讲述了“前东家”从挂牌到摘牌的整个心路历程。在他的故事中,或多或少能看到了许多新三板公司的影子。

  越来越多的新三板企业奔赴IPO,提前布局至关重要。关注公众号“NBD财访”进入微信平台,获取最优质新三板公司董事长的深度访谈,在此前专访的企业中,金宏气体等公司的IPO申请已获证监会受理,确成硅化等6家公司已进行IPO辅导。

  披上“上市公司”的外衣

  陈先生所在的S企业是一家TMT行业公司。记者与陈先生相识很早,记得第一次拜访S公司时,与陈先生的交流主要停留在S公司的商业模式以及核心竞争力等问题上。让记者记忆犹新的是,彼时,陈先生颇为自豪地多次强调S企业已不是一家小公司了,而是一家公众公司。

  当时,聊到挂牌新三板为公司带来哪些变化时,陈先生给记者说起了一个细节。虽然公司是挂牌企业,但是在与其他客户打交道时,对方多会称呼S企业是“上市公司”。对此,公司基本上从来不会主动澄清,详细向对方解释,挂牌公司其实属于“非上市公众公司”。

  “我们与客户打交道时,看出不少客户都乐意与上市公司打交道。这也难怪,(大家)觉得上市公司都是大企业,有保证。这种‘误会’对我们来说也是好事。我知道我们不算上市公司,但是我们企业的产品一点都不差。”

  记者再次碰到陈先生时,提及往事,陈先生有些不好意思。但是,他依然肯定了挂牌新三板的意义。他表示,从他角度来看,企业到新三板挂牌,从一家非公众公司走向公众公司,经历了一系列的“基因改造”,挂牌后也需要比照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等工作,确实有利于企业提升规范治理水平,增强发展后劲。

  找不到理想的投资人

  2015年是新三板高速发展的一年,挂牌家数猛增,各路资本纷纷涌入,可以说是那是新三板的“黄金岁月”。然而时移世易,2016年至今,资本寒冬开始笼罩着新三板,市场交投清淡、融资规模小、流动性差是去年新三板的真实写照。

  但是,整个市场环境的困窘,对于陈先生所在的S企业来说,似乎并无太大影响,按照他的说法,“我们企业其实不缺钱,也不缺投资者。”

  在发布拟摘牌公告前,陈先生还经常接到中介电话,大多是询问企业需不需要融资的,最多时,他一天接到过十多起这样的电话。

  陈先生掏出两部手机给记者看,“当时,这些中介只能联系我的座机,后来不知道他们怎么得到了我的手机号码,害得我又准备了一部私人电话。都说新三板现在特别缺钱,真没感觉到,至少我没感觉到。离我们公司不远有个创业园,那里面也有好些挂牌公司,其中有几家也融到钱了。有时候我们在圈子里交流的时候,他们均表示还没想好准备用钱干什么。”

  根据公开资料,记者发现从挂牌到摘牌,S公司始终没有过融资记录。陈先生告诉记者,每家公司情况不一样,在融资这件事上,需求也不一样。

  “挂牌新三板的那段时间,公司的主营业务发展不错,毛利率比较高,哪怕是到摘牌之前,每年也还有比较稳定的利润,总的来说,挂牌期间,公司是不缺钱的,的确不需要融资。”

  另外,也有股东惜售的缘由。陈先生说,原来公司的几位股东基本上都是公司的发起人,伴随着公司一路成长,对公司很有感情,因此在挂牌的过程中,没有强烈的变现欲望,不太想转让手中的股权,也不想通过定增稀释股权,这也是公司挂牌后一直没有交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提到,很多新三板一些挂牌公司股权高度集中,不少创始人股东都不想股权被稀释,少量放出的股权也是给予员工作为股权激励,或者是引入战略投资者,这类企业中大多有打算IPO的“野心”。

  对此,陈先生有自己的看法,“别人的情况,我们不知道。我们是的确不缺钱,但是如果当时我们愿意融资,一定是有两类人出现了,一类是能带来资源的,比如能帮我们拓展市场,让我们产品卖得更多;另一类就是战略投资者,能扶着我们往前走,能帮我们壮大,给我们规划。我们需要的是这两类投资者,不需要单纯的财务投资。但是很可惜,当时我接的很多电话基本上都是财务投资,甚至有的电话过来还要求对赌,这些我们一概都不答应,所以直到摘牌前,我们都没有融资记录。”

  基于成本考虑黯然退场

  按照陈先生的说法,企业当时经营状况不错,毛利率又高,又有公众公司的身份“撑腰”,这样的企业最终为何会走到摘牌这一步呢?

  面对这一问题,陈先生沉默了一会,没有直接回答问题。只是表示,“每家公司摘牌原因都不相同”。

  在记者一再催问下,陈先生终于开口解释,现在确实有很多公司在摘牌,但是每个公司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可能有其他资本运作的打算,有的可能有别的想法。他们公司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挂牌后,一直没有成交过,就是几个内部股东持有股份。而且,考虑到现在挂牌费用挺高的,这样“只出不进”意义不大。另外,公司未来想转型,如果继续挂牌新三板,越来越严格的监管可能会对公司的发展计划带来一定的影响,虽然说他们也不是很想摘,但是公司从长远考虑出发,还是决定摘牌。

  对于每年交的维持费用,陈先生扳起手指给记者算了起来:“现在每年的费用还是蛮多,包括对股转的,对中登的,还有对一些中介的比如券商、律所、会所等等,现在中介费用确实蛮高的。另外,对于审计,现在股转要求越来越严,费用也是一直在涨。摘牌后,一年能省下几十万的费用吧”。除了每年需要交纳的这些必要费用外,陈先生说,其实挂牌公司还有一些看不见的成本,尤其对于一些小公司来说,每年为了符合挂牌的监管要求,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果融资再融不到,可能得不偿失,好多公司(摘牌)都有这方面的考虑。

  “其实,我们也不想离开,费用招架不住,这么长时间过去了,又没有融资,也不想做市,就这么耗着,每年那么大一笔费用支出去,心疼!最后干脆摘牌,公司一直没有交易,而且公司经营也不存在什么问题,所以摘牌的过程比较顺利。

  现在新三板摘牌的企业比较多,所以股转审核的也比以前慢一些,如果是有问题或是有瑕疵的公司,可能审核时间上相对要长一些。”


标签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