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全球 / 美股 / 港股 / 外汇 期货 / 黄金 > 人才问题制约期货行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问题制约期货行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017-07-10 09:53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中国证券报

    7月6日,由大商所主办的“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合作签约仪式暨衍生品人才培养座谈会”在大连召开,签约仪式上,大商所和国内9家高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旨在创新我国期货市场人才供给模式,让“期货知识”作为“期货课程”真正走进高校教育体系,通过高校教育培养期市专业高端人才,以此来满足期货市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期货市场人才培养是百年大计,市场要发展,人才培养是第一位。当今,我国期货市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对于人才需求也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市场亟须期现结合、量化风控、研发营销等复合型人才,也亟须投资顾问、基金经理、境外期货等金融衍生品高端人才。所以,现阶段将期货后备人才的培养与高校合作成为非常重要途径。

  人才问题制约期货行业发展

  大商所总经理王凤海表示,目前,期货行业面临着行业人才流失率高、从业年限短的难题。同时,初出校门的高校学生入职需要较长的培育时间,需要行业企业进一步培养发展。此外,期货市场较为专业,目前社会认知度比较低,政府机构、现货企业缺乏了解期货的专业人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期货市场的发展。

  作为从业多年的高层管理人员,国投安信期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杰对行业人才的需求现状更有切身体会。

  高杰介绍到,在公司类型客户中,80%是产业企业客户,其中又有80%的客户为行业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对期货市场复合型人才需求尤为迫切。“我们对于人才的渴求正如一片荒漠,我的身后是无数个企业殷切希望的眼神。”她说道。当前,新毕业学生到企业之后需要企业较长时间的培养,而在此之前需要利用高校平台,利用高校的师资,高校的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企业培养人才。可以把企业人才需求和高校教育实践结合起来,把企业人才需求时间段提前至大四或者研二的期间内,利用在校时间使企业和高校毕业生充分沟通交流,完成人才的实践培养和企业对人才的定向需求。因为现在市场需要的不仅仅是交易型人才,还需要风控、交割以及财务处理等多方面的人才,这些人才不是企业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进行系统的培养。所以期货市场人才培训需要“产校融”三方紧密结合,这也是真正的人才供给侧改革。

  中国期货业协会非会员理事李强对于培养期货行业人才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李强认为,期货行业是一个“小行业、大市场”,期货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为期货行业培养人才,而是为期货市场培养人才。我国成规模现货企业50多万家,与48个商品期货品种相关的企业近30万家,这些企业需要大量的专业化、复合型的期货人才。另外,我国期货公司的人才主要存在结构上的问题,过去期货公司主要以经纪业务为主,对人才的需求与现在的结构不一样。现在期货公司在转型创新,急需10种专业人才,包括期现结合、投资顾问、基金经理、操盘交易、产品设计、境外期货、量化风控、IT以及金融衍生品高端人才和研发性复合型人才。

  在行业企业对于期货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行业人才培养却严重跟不上行业发展。

  李强表示,期货行业从业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不但现货企业缺人才,而且金融机构和期货经营机构同样缺人才。当前,期货行业从业人员大概是5万人,但人才结构不均衡,期货人才大部分在期货行业内,其他金融机构和现货企业数量比较少;从分布区域来看,人才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以及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期货从业人员大多数从事经纪业务,高端人才比较缺;另外,以原油为标志的期货市场国际化即将开始,但期货行业国际化人才并不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产学结合

  在期货行业、金融机构以及现货企业对于期货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的今天,如何让高校人才培养和期货市场人才需求结合起来成为摆在业内人士面前的问题。

  对此,王凤海介绍称,大商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着眼行业发展大局,启动高校期货人才培育支持项目,从人才供给侧上做文章,前置期货教育,将人才培育拓展至高校环节。由交易所、会员单位、地方期货协会、高校等多方合作,共同推动期货课程走进高校课堂。通过相对全面系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期货教育,推动解决行业人才瓶颈问题,向未来输送了解期货市场,熟悉期货市场,具有现代市场风险管理意识的人才,壮大行业发展支持力量,营造市场生态环境,服务社会。

  面对高校人才培养和期货行业人才需求的瓶颈问题,李强表示,由于期货行业是一个小行业,全国高校专门设置期货本科专业的院校非常少,大部分都是把期货专业分至金融学、财务学、金融工程管理学等课程设置中。导致尽管期货市场人才需求数量庞大,但高校人才却供给能力不足。所以需要创新期货人才培养模式,让高校和市场和产业结合起来共同培养人才,实现产学结合,以满足期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大商所和高校的合作是期货和衍生品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交易所作为行业里举足轻重的重要机构,与高校合作培养人才,有助于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结合起来,有助于优化期货市场人才需求层次和高校人才供给能力。

  对此,李强认为,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一方面高校可以开设期货辅修专业;另一方面高校在积极开设期货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增加期货硕士专业。

  让“期货知识”走进高校教育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大商所-高校期货人才培育合作模式不同于以往的类似知识培训,而是要把期货知识纳入高校教育体系,构成完整的期货本、硕士生培养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纳入高校学分管理体系,以此来提升高校对期货人才的供给能力。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张春表示,期货行业乃至衍生品行业,人才的匮乏是非常明显的,导致我国在大宗商品定价话语权方面一直较弱。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大商所合计做过6期商品期货高级管理课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一步可以把期货作为本、硕金融类专业加进去,为期货市场培养亟须的人才。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主任杨宝臣在谈及高校培养期货高端人才时介绍到,天津大学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一直希望邀请业界专家为学生讲座或者将此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今天签署的合作协议与学校的教学计划非常匹配,可以考虑在金融专业里面加入衍生品方向。同时,由于现货企业需要专业性期货人才,也可以和大商所、相关企业合作,把企业需求和学校专业知识培养结合起来,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化毕业生。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国内不少高校已经或多或少的和国内期货经营机构或者大商所实现了合作办学。例如浙江大学和永安期货合作成立的金融工程合作研究中心,就设置在金融研究院下,主要做衍生品研究。同时,浙江大学还和南华、浙江大地等期货公司开展了比较深入的人才培养。上海同济大学也和上海期货同业公会合作开办了期货MBA培训班,并且和上海东证期货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邀请行业内专家为学生进行期货知识培训,并在东证期货建立了实践中心。

  高杰说,“相信多年后回头看,今日的合作将在中国衍生品发展史上留下生辉的一页。”与会嘉宾也表示,此次大商所和高校期货人才培育合作签约之后,将会对国内高校培养期货人才方面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通过让“期货知识”走进高校教育体系,完全不同于过去简单的期货知识培训、讲座等短期培训,而是从大学时代开始便有针对性的为期货市场提供专业化人才培养,对于拓宽期货人才来源、提升期货人才层次和扩大期货人才供给具有划时代的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期货 人才 市场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