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名家 / 投稿专栏 课堂 / 热点 / 视频 / 战略 > 独立思考才是创投的核心

独立思考才是创投的核心

2017-08-04 20:23  来源:梧桐树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梧桐树

财经365讯  张野为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今年的风口在哪里?以下为其具体讲话:

一开始,我是不拒绝回答的,我知道大家是想了解青山侧重的方向。可是,渐渐地我看到太多天使阶段的创业者谈论风口,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天使投资的时候,压根就没风,哪来的风口。一个领域只有被VC/PE和媒体集中关注才能形成所谓的“风口”,一旦成为风口,就不再是天使投资的机会了。对于创业者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这时候再撞上去已经不是明智的做法。

好的天使投资人和创业者要善于“造风”。造风的关键点在于,提前判断资本市场的关注方向,同时预留给VC恰到好处的缓冲时间,我的经验是提前半年到一年。太晚了残羹都很难留下;而过早的正确也是错误的,项目很容易还没等到风口形成,就耗尽了元气。

当然,这也不意味着天使投资就无迹可寻,任何一个将要孕育出风口的领域都是有标识的,创业者也可以从微观、宏观和行业三个角度去观察。

用好风口三要素

第一、参照微观经济发展的逻辑和模型,比如“S型曲线”。每一种技术的增长都是一条独立的“S型曲线”,在导入期比较缓慢,进入成长期就会呈现指数型增长,到了成熟期走向顶端,会出现增长率放缓、动力缺乏的问题。

这个时候,又会有新的技术在下方蓬勃发展,形成新的“S型曲线”,最终超越传统技术。新旧技术的转换更迭,共同形成技术不断进步的高峰,从而带动新经济的发展。

独立思考才是创投的核心

过去两百年来,铁路、电力的发展都符合这一规律,过往的几十年中,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技术进步无不遵循这一模型。每一波大的技术革新都会带来一波浪潮,成长出一波大公司,投资机构也能从中获得了不错的回报。

但是,值得警惕的是,在两条S曲线交叠的“Gap期”里,多数投资人和创业者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迷茫,创业者不知道方向,投资人不知道该投什么,只好追逐一些短暂的风口,或所谓的现象级的项目。

这就像我们小时候,有个东西叫BP机,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它是颠覆性的,但是手机一出,它就立刻消失了。因为BP机只是技术变革中的过渡形态,而非稳定形态。带着这样的视角,再去看当下的AR、VR,或许会让你有更审慎的思考。

第二、分析宏观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各个要素。拉动经济发展的无非是出口、消费和投资。出口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上涨和汇率波动,短期内并不乐观;投资方面,实体经济疲软,鲜有机会;这样消费就成了最主要的引擎,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也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作出判断后,我们投资了 Fiil 耳机、HIGO、花点时间、莱杯咖啡等项目,一年后,市场开始密集谈论消费升级,这些项目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好踩在了风口上。

当然,消费升级领域很大、覆盖面也宽,会呈现出“长尾效应”,这就意味着创业者和天使投资人未来还有机会。

第三、观察细分行业产业链条上是否有大的变量。之前资本曾聚焦泛娱乐领域,这是因为泛娱乐的时代刚刚到来么?不是。恰恰是因为过去几年,社交、手游,教育、智能硬件、O2O、互联网金融等多数领域通过资本的密集性催化,已经没有太多的投资机会,才致使资本“退而求其次”。

那么该怎么判断这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正确与否呢?

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经济下行的时候,文化、体育类短周期主题都会大热,我们当下正在经历这种「反周期」的繁荣。

过去几年的发展,让泛娱乐有了足以生存的用户基础,大家集中地去谈论泛娱乐、内容创业、IP、网红等话题就足以看出这一点。同时,人们对网络内容的付费习惯也已经养成。

分发渠道多样化,让优质内容抵达用户比以往更顺畅,也比以往更容易出现「爆款」。

具备企业家特质

确定了投资方向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赛道中找到好的项目。从2010年到2014年左右,创业公司总量就已经突破了160万,再勤奋的投资人想要看完所有项目都是不可能的,即便只和一个创业者聊10分钟,一天24小时的聊下去,也需要30年。

同时,早期投资成功概率也只有5%,或者10%。我们投出一笔钱时,清楚地知道这个项目所能产生现金回报的可能性一般不会超过10%。换句话说,投的那一瞬间就会知道,这个钱有90%的可能性会打水漂。

为了提高效率和增加概率,我一般会用两个标准去做这件事。

第一个是花最多的时间给可能性最大的人群。天使投资或VC最终就是一个概率游戏,概率会优化你的时间,提升你的效率,最终让自己得到一个相对不错的回报。

假如有两波人,一波人是25-45岁之间,另外一波人是25岁以下到45岁以上的,你更想见哪一波人?我想,大部分人会选择25-45岁之间这波人,因为历史上这个年龄段创业成功的概率更高。

第二个是在心里塑造时代企业家的画像,并按照这个标准去提前发现这批人,投资他就对了。那他做什么重要吗?重要,但是没有那么重要。你现在投他失败了,再投他下一个项目就好了。他一生不会创业1000次,10次之内就解决了。如果他真的成功了,他给你带来的回报绝对不是10倍,至少是100倍、1000倍,这个逻辑就跑的通。

每个时代的企业家也是不一样的,第一代是80年代这一波个体户,代表就是牟其中。第二代是90年代在《公司法》结构下成长起来的经理人,像冯仑、王石。第三代是以BAT为代表的企业家,比如说马化腾。

这三代企业家有着明显的差异,他们身上的标签、素养是有很大的差异的。举个例子,让马化腾回到80年代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很低,为什么?因为他不满足80年代对企业家的要求,牟其中到现在重新再创业,能成吗?也许能,但是几率很小。

那么新一代企业家是什么样的呢?这里有些基本点,比如说是不是对创业有饥渴感、学习性以及成长性如何等等。除此之外

他要具有独立性,对项目未来的发展,对行业走向的判断,自己做事方法和思路,要很难被外部声音干扰。现在商业社会变化很快,表层的东西每个月都有变化,企业家要避免创业信息盲目崇拜、照抄照搬,动辄以创业畅销书为指导原则、用流行的概念包装自己的BP。

他起码要是有魅力的创业者。魅力不一定是夸夸其谈,不一定是超级好的表达能力。魅力是吸引别人的能力,在创业的初期,你无论从资源、资本上,都是很微薄的,凭什么让大家和你一起干?有魅力的人才能够不断吸引、聚集这个领域最强的人跟你一起走。

在现实中,我发现有很多创业者对魅力以及情怀的理解是有偏差的。

我常常遇到这样的创业者:你问他这个项目的商业模式是什么,他说没想明白,我说好,那你这个项目和市场上同类产品的差异化在哪,他说了半天也没讲清楚。我说你这么多地方都想不明白,不妨再好好想想。他说创业不就该是这样吗?马化腾当年也没想明白,不一样成功了吗?

还有些创业者发现竞A开发了这个功能,就表示我也要上,B开发了那个功能,我也要上,大家多加班赶出来,加班费?创业就是该拼一拼嘛。总之——“创业不就该是这样的吗?”

最后还有一类,就是每天琢磨着如何喝凉水过日子的,整天研究不花钱上头条、不花钱招人、不花钱验证项目之类的。总觉得自己是人精,总能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四两拨千斤,其实越不走阳关道你的路就越窄。

你看着好像这人很务实,行动力很强,其实这句话隐藏着一个黑色逻辑,好像创业就可以不用遵循市场规律,就可以拉着所有人一起无偿爬雪山过草地。

流淌的汗水值钱吗?值,但不能拿汗水去掩饰做战略选择时的愚蠢,也不要通过“勤奋”抚平自己的焦虑感。

比项目成长更快

无论是创业者还是投资人,个人的成长速度都不能滞后于项目的成长速度。在投资多个项目后,我发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成长最为重要。

第一、要能够自我突破。

从内部突破自己的认知。我记得滴滴的创始人程维最早的时候,特别是在他创业的前三年,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每三个月或者半年见到他,都会发现他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几个月的程维都和之前不一样,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不断地蜕变。

每次跟他聊天,发现思维、格局都上了一个台阶。同样,花点时间也是这样一个案例,最开始投资它的时候,一个月的销售额只有20万人民币,到2017年3月份一个月的销售额有4000万人民币,一年时间涨了200倍。

创始人朱月怡和程维为有很像的地方,我们基本上每个月都在一起聊天,每个月她都在蜕变。最早跟你讲如何把花卖好、如何做一个好的产品,后面跟你讲如何看待鲜花产业,再后面跟你讲如何看待中国大的经济格局的变化,一直在突破自己的认知障碍。

外部突破也很重要。我见到很多创始人跟我讲,“我是产品出身或者我是技术出身,我不懂运营,市场也不是我的强项”。其实,当你选择了创办一家企业的时候,你的背景就不重要了,你不能让背景局限你,对你来讲,你要建立产品、技术、市场、营销等等所有东西好的标准和认知,而不只是你擅长的领域,这也是投资人可以帮助你的。

在自我突破的过程中,大部分创业者会很注重和投资人的交流。为了防止出现不必要的信息干扰,投资人的信息输出就要尽量简练、完整、重要和有效。对于行业内的“八卦”、“趣事”“知识”“方法论”等尽量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后再传达给创业者,尊重创业者自己的节奏,不要在过程中时不时的打乱、点评、指摘。

第二、要认清商业的本质。

作为投资人,我一直提醒自己尽量不要过多干预投后项目,不管创业者是用怎样的思路和行动,面向成功的方向,条条大路都走的通,但是这一点是我一定会提醒的。

项目即使被包装的再性感,也要意识到它的骨子是一门“生意”,像做生意一样的去对待你的创业项目,项目才有可能获得生命力。大量的项目在初期有钱可以“烧”,是因为大家能看得到后面更大的盈利和回报。

不管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流量”,还是迷恋的“入口”,不管是出席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PR,还是快速迭代,大家一定不能忘了,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了最终目的,在前进的道路上很多抉择就会好做的多。

我们常常看到,很多创业者走到一半,完全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态,渐渐忽略了要去的大方向。毫无节奏和目标的做市场,一味冲流量,要么就是沉浸在已有的成绩里,迟迟不敢变革,这就是忘却商业本质的表现。

以“创造价值”作为创业初心和商业本质,创业过程会变得丰富而有趣,但在这里提醒大家的是,我们一定要时刻问自己,我们的项目为谁创造了价值?创造了哪部分价值?是不是真的价值?很多项目在最早期,创业者就是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专注于自己“臆想”和“过瘾”。创造价值并不是个人自嗨,而是服务于普罗大众的。

第三、注重持续活下去的能力。

只有持续存在一段时间的商业,才能完成一个真正的运转周期,才能真正的跑完规划中的跑道。现在很多项目都是那种昙花一现式的成功,流星划过天际连个影子都留不下。

从前期的战略规划到品牌打造,从产品运营到用户维护,全都有一种“干一票就跑路”的架势。喧嚣的创业市场上,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今天独角兽,明天C轮死。

对于一个创业项目来说,没什么比一直活着更了不起了。因此,我从来不鼓励我们的项目凑各种各样的热闹,我只是告诉他们:要一直活着,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当然,作为投资人,对创业者还要具有包容心,往往在投资之前,我们会看到这个创始人诸如聪明、韧性或者执着之类的闪光点。

而投资之后,一旦项目进入推进流程,也可能会发现这个创业者的有些Sense可能不够,投资人在一旁看着,感觉不对的时候会替创业干着急,甚至会出现对创业者本身能力的怀疑。而这样的怀疑,恰恰可能会是一些矛盾的开始,这个时候除了帮助,也要包容。

此前,一直有人问我创业和投资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我觉得最重要和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现在的投资跟创业羊群效应越来越强,大家各方面的判断都是趋同的,都差不多。最宝贵的是每个投资人身上的差异化,而这个差异化哪里来的?是你一直以来保持独立思考。

张野老师的发言结束。(原标题:独立思考已经成为创投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创投 竞争 独立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