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名家 / 投稿专栏 课堂 / 热点 / 视频 / 战略 > 实体经济下的互联网作用不可小觑

实体经济下的互联网作用不可小觑

2017-07-12 08:43  来源:创业邦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创业邦

财经365讯 昨日上午,第16届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院士就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人工智能等话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实体经济下的互联网作用不可小觑

以下是演讲全文:

互联网经济跟实体经济不是对立的

互联网经济,顾名思义是基于互联网上产生的经济活动。比较狭义的理解,包括搜索引擎、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这些都是互联网经济的范畴。实际上随着互联网在渗透,现在很多产业的应用也逐渐在互联网上发生、发展。应该说互联网经济不局限于面向消费者的经济,包括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的出现。

什么是实体经济?过去认为实体经济是基于物质的生产、消费、服务,整个生产流通过程。但后来有人扩展到基于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服务。基于物质的好理解,工业、农业、交通、通信、建筑等等都是。基于精神的,就是教科文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我理解互联网经济就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只不过相对实体经济,它是更多依赖互联网而产生的经济活动。所以互联网经济跟实体经济不是对立的。

与实体经济对立的另一个词是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就是通过资本化、证券化来做经济活动。虚拟经济好像看上去不好,但实际上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虚拟经济,只不过虚拟经济不能搞过头,搞过头,可能不是把资本用到发展产业上,而是把资本用到投机上,这样就会带来风险。

所以互联网经济里,互联网金融里可能涉及有虚拟经济的成分,但是互联网经济绝大部分还是实体经济。有一段时间我们说脱虚向实,好像互联网就是虚的,实际上互联网本身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它有虚的部分,把虚实结合,经济才能走到健康的轨道。

互联网在实体经济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有作用的

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渗透性、全球性等成为公共创新平台,实际上互联网本身会有产业,但是我更看重互联网是一种通用的工具。消费应用开始进入门槛比较低,所以首先会在消费领域广泛应用,但是肯定会进入到实体产业里。所以我们叫实体经济、实体产业,但是我更喜欢说传统产业的互联网渗透肯定会发生。

我们的产业一般有很多环节,如市场营销,但首先企业要生产某产品。举例,大众汽车委托中国联通,从你的用户通信数据里帮我分析一下什么年龄段的人、什么收入层次的喜欢买什么样的车型、喜欢什么品牌,对车的内装修有什么要求?一般市场调研不见得能做到,通过中国联通来进行大数据分析,中国联通有这些用户数据,但不能把原始数据拿出来,就通过分析,然后给大众汽车提供了一个咨询报告。我翻了一下它的咨询报告,它的咨询报告是一个100页的PPT。我问:怎么收钱?他说:很好算,1页1万元。我说:这么收费?他说:大众汽车认为很值,它拿不到这个数据。这是市场营销方面。

在产品设计上也有很多可以做产品设计的。比如浙江大学和杭州汽轮机厂合作,以前周期比较长,现在网上做再仿真,可以加快设计过程。据丰田菲亚特、尼桑这些国际汽车品牌公司估计,网上设计和仿真大概能加快产品开发30%-50%,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是没有设计力量的。重庆有一个猪八戒网,架构了一个在500万的中小企业之间和有设计力量的设计者之间架构一个平台,北上广深有设计师响应这个需求来做设计,做好了,达到要求,企业再付钱。实际上把设计资源更好地跨地域服务,有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在生产制造过程也可以用,如杭州印地毯,比较厚,印出来地毯的花纹容易变形,通过传感器和后台软件分析自动校正这个花纹,再往上印,这样印出来就很好。中国在印染行业是世界第一。

产品在加工时,常州有一个加工手机壳厂,别看手机壳很简单,很光滑,刀具做不了几十个手机壳就会磨损,不换的话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如果提前换,刀具利用率就低。通过实时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很好把握了什么时候坏,大大节省了成本。

在运维管理方面也需要信息化的应用。三一重工出厂了很多施工机械,施工机械究竟每天开工怎么样,决定明年市场好坏,如果卖出去给用户用的施工机械今年开工不足,明年想再卖多少的可能性就少了。一方面可以检测开工量,判断市场,另一方面可以及时地发现是不是要提前维修,可以避免客户的损失。所以运维上也有很好的用处。

在生产组织上,青岛红领,通过大数据积累了很多西服样式库,用户可以在里面选择修改设计、选择面料,企业收到你的订单,自动排版、剪裁、个性化生产。虽然个性化组织生产成本比批量化要高10%,但是这样一件西服卖出来价格可以比一般贵一倍。过去需要按用户规定量出尺寸,现在手机正面、侧面拍一下,再把身高标上去,合身的衣服就出来了。

物流管理,一个贵阳的企业,把几百万货车司机和50万货车车主在平台上关联起来,过去货物从贵阳运到北京,来时有货,回程是空车。现在通过智能配货,一年能给司机节省500亿的燃油费用。

在供应链管理上,再过几个月就是双11了,阿里能不能在双11之后马上送到用户手里,再大的本事也做不到。事前分析可能哪些地区用户买什么。我曾经跟马云谈过,双11之后,是不是整个11月、12月都是淡季?他说不是,一般双11之前可能是淡季,很多人在网上把东西放到购物车不点。分析放到购物车东西是什么,知道你可能要买什么,就把货预先配到你的附近,最后剩下的物流就很短了,就能保证比较快。

产能配置。现在都说产能过剩,阿里搞了淘工厂,把很多服装生产企业和服装设计师结合起来。有很多服装设计师有创意,但本身没有生产能力,很多服装厂有生产能力,但是没有订单。阿里通过淘工厂把它们配起来,把资源很好地应用。

售后服务。沈阳机床厂卖I5智能机床,现在不卖,谁愿意要谁把这个机床拿去,按使用小时收费,把客户的初始投资成本省了,完全服务支撑,把人员减少,劳动生产率提高。现在东北很多工厂为去产能苦恼,它是苦恼怎么扩产能来满足需求。

互联网在实体经济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有作用的,关键是怎么把它用好。

人工智能是不能离开互联网的

有些企业说我们现在是人工智能企业,不是互联网企业,准确一点说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要发展到人工智能的,但人工智能是不能离开互联网的。国内一些互联网词汇来的很快,一会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我们有时候到一个地方,问现在你们云计算发展怎么样?那个地方领导说现在谈什么云计算,现在都大数据了。这等于是把这些东西对立起来,但实际上,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发展一个路径上不同的技术,是关联的。

需要五个方面的改进

我去企业做一些调研,信息领域比较热,BAT、华为等都希望在传统产业改造上发挥力量,但是好像有劲使不上,而传统产业企业,一些有实力、有技术力量、有资金的,像航天云网自己也做了,有一些企业进行探索,但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还在观望。因为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有钱就能买来的,如果说什么东西靠钱能买得到,中国还是比较容易做的。关键是没有通用的软件和设备能用到所有行业的企业,都需要改造,基本上同一个行业,德国汽车产业跟中国汽车产业经营组织方式不完全一样,所以买的那个东西也要改造。而我们很多企业虽然在传统行业是领头羊,但是在信息技术方面是有差距的,本身的力量不足以支撑它自己把买来的东西消化掉。

我跟国外公司谈过,我说:你们怎么不手把手帮他改造?他说:来中国做现场服务的成本太高,所以只希望卖。在这点上,推广起来面临不少的困难,而且一些企业说:现在尽管说我效率不高,我还在生产,把它转成自动化以后,生产是否会出问题,信心也不足。

我思考了一下,觉得需要五个方面的改进:

第一,人才。我们需要两栖人才,既懂新的技术,又懂传统产业。国外怎么样?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是想去买一些东西来,而国外的数字化转型自己转,波音公司在设计生产飞机用了8000多种软件,市场上只买了1000种,7000种是自己开发的。所以波音也是软件公司。GE公司是搞发动机生产的,可是做软件信息服务收入远远超过卖发动机,人家是大企业转型,转型完了,具有两方面的人才可以做推动“两化”融合,我们这方面现在是有缺陷的。

第二,技术服务。我们不但缺技术,另外中小企业不是简单政府给它钱去买就可以的,政府当然可以做,这个平台有些软件可以用,但更重要的是怎么提供一种第三方的服务,帮助它改进。我认为,未来的产业,生产型服务业可能比本身生产产品来得更重要、来得影响更大,这方面我们有差距。

第三,安全。我们现在整个企业不连网还好一点,一连网,如果信息安全没跟上,最后带来的危害就更大,而这方面不能仅靠本身这个企业的安全能力,还得有国家强有力的安全支撑。

第四,改革。凡是转型都会产生新业态,如果我们用老规矩去管,肯定是要把它扼杀掉。一些新的业态用老的规矩去管,可能是有问题的。我们要推动企业转型,首先政府要转型,有没有政府创新,是我们“两化”融合的关键。

第五,法律。如果没有相应法律保障,很难推动。这里有很多新的法律法规问题。包括数字交易诚信环境是否很好建立,否则数字化以后,整个过程很多时候是智能化,没有这样的诚信保障是很难做的。

我有一个例子,一个波士顿咨询公司评价我们数字互联网的贡献:2016年在G20国家里,中国互联网贡献占了6.9%,仅次于英国和韩国,排在美国5.4%之前;麦肯锡评价2013年中国互联网对经济贡献4.4%,美国是4.3%,他们都是从支出的角度来看在互联网方面投了多少钱;埃森哲评价是从人力资本,还有人力素质、往素质投入的资本占总资本存量的比例来看,评价美国是30%多,OECD是20%多,中国只有百分之十点几。在这个软环境上,我们差距是不少的。这值得我们反思。(原标题: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互联网在实体经济里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可以有作用的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