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基金 / 公募 私募 / 理财 / 信托 / 排行 > 2017年私募基金七大问题被投诉

2017年私募基金七大问题被投诉

2018-04-17 20:07  来源:法融汇俱乐部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法融汇俱乐部

基金行情

财经365讯,近日,基金业协会公布了2017年投资者对私募基金的投诉处理情况,全年共收到投诉信息2090件,较2016年增长了43.7%,被投诉机构1070余家。投诉主要集中在以下七大问题:

一、以“私募基金”名义从事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不少机构假借“私募基金”名义,从事的业务本质上不属于私募基金,甚至涉嫌违法犯罪,这不仅损害了基金行业声誉,侵害社会公众财产安全,也破坏了国家金融秩序稳定。如有的机构虽以私募基金管理人名义登记,但其业务活动长期游离在监管之外,发行的产品不向协会备案或仅个别备案,有的“1万”、“5万”、“10万”起投,以短期、高息利诱社会公众投资;有的组织传销活动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有的非法发售“原始股”并承诺回购,有的通过微信、电话等推荐股票、期货投资,这些业务实质属于非法证券期货活动;还有的兼营P2P等非私募基金业务引发兑付风险。

二、机构登记信息不真实

有的机构为了完成登记备案寻找有资质的外部人员“挂靠”,甚至冒用他人基金从业资格;有的机构在高管离职后长期占用其任职资格,或在离职人员反复要求下,仍不配合办理信息变更,引发了不少纠纷,影响了登记信息的可信度。

三、个别私募基金或资管计划由于所投项目资金流动性不足、产品净值断崖式下跌等原因,与投资者产生纠纷

比如,某知名PE公司设立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发行资管计划专门投资于该公司旗下PE投资的在股转公司挂牌的企业,产品封闭期结束后,净值跌幅呈断崖式下跌,投资者蒙受较大损失,投资者质疑管理人在资金募集和产品运作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保本保收益、信息披露不充分、关联交易等违规问题。

四、产品运作中的不规范情形

如在募集阶段,有的机构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群发短信、随机拨打电话等方式进行公开或变相公开募集;有的冒用知名机构的名义,或是谎称能以内部价、折扣价等参与上市公司定增项目;有的虚构投资标的、欺骗投资者;有的承诺向客户返佣,有的隐瞒或不如实披露所投项目的高风险性等。在投资和管理阶段,有的前期对投资业绩进行预测,由于实际投资情况明显不符而引发纠纷;有的投资标的和基金合同、宣传资料不符,或未经投资者同意,擅自变更投资范围;有的未按照约定止损导致投资者损失扩大。有的机构假称资金在知名金融机构托管,实际并未托管,罔顾投资者的资金安全。另外,有的机构被举报高管履历信息造假、违规兼职、涉嫌利益输送以及操纵证券市场等。

五、机构存在异常经营或不诚信情形

有的私募机构以及相关负责人被多次列入失信名单;有的机构“人去楼空”、负责人失联跑路;有的机构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对相关负责人采取强制措施;有的被金融监管部门行进行政处罚并移送公安机关;有的机构被举报从事“倒壳”活动。

六、基金服务机构未尽相应职责

有的基金销售机构对于其营业网点的销售人员管理不当,未能及时发现或纵容理财经理向老年投资者销售“飞单”和高风险产品,致使投资者蒙受巨大损失;有的托管机构在合同管理、资金安全、监督投资运作、净值复核等方面,未能充分履行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存在履职不够勤勉等问题。不少基金托管、销售等服务机构由于履职不当,在基金管理人发生风险事件后,往往牵涉到相关投诉纠纷中。

七、律师事务所及相关律师未能勤勉尽责

有的律师事务所及相关律师帮助私募机构出具虚假法律文件,骗取协会登记备案;有的成为了私募“倒壳”的帮凶;有的进行尽职调查时从未前往现场实地查看,也未调阅原始档案文件,致使自身也遭蒙蔽。这些行为不仅违反了基金行业底线,也损害了法律从业道德和执业操守。获取更多财经资讯,请随时关注财经365网站。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