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基金 / 公募 / 私募 理财 / 信托 / 排行 > 经典策略:精准绝对收益获取可能方式

经典策略:精准绝对收益获取可能方式

2019-01-29 15:54  来源:财经365-自媒体综合 作者:合晶睿智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财经365-自媒体综合

  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1月29日讯:准绝对收益型策略,即提供Alpha收益的策略,是与以跑赢指数为目标“相对收益”相对应的概念。它追求业绩回报的稳定性以及与股票等风险资产的低相关性。次债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市场波动加剧,投资者对于准绝对收益型产品的青睐不断提升。随着股指期货、融资融券等市场创新的不断深化,国内市场已经初步具备产生准绝对收益产品的环境和条件。

  ※资产管理业产品竞争格局※

  分析全球资产管理业务的产品发展,我们在BCG研究基础上将其最近二十多年的创新路径归纳为“飞马”路线(SCHEA =Stylize Active + Cheap Beta + HighAlpha + Engineering Combinations + Alternatives)。StylizeActive指的是传统的积极型管理产品通过风格化、区域化和行业化来区分各自的收益结构;Beta型产品则以追求Cheap Beta为目标,为投资者提供费率低廉的配置工具,这也是ETF等发展迅速的原因,同时随着指数期货等衍生品的利用,提供2倍beta或者-1倍beta的基金产品也有出现。Alpha型产品则主要通过捕捉市场非有效性来获取High Alpha,即为客户提供更高的和常规风险资产低相关性的超额回报。中间辅之以金融工程技术(Engineering Combinations)和另类资产(Alternatives)来提高资产的多元化,拓展投资有效边界,从而达到更高的超额回报。经历过去十几年创新迭出之后,中国资产管理业产品创新正逐步走向Alpha产品和Beta产品两线发展之路。

  其中Beta型产品是在上世纪70年代起源于美国,90年代的时候得到快速发展,BGI和道富借此脱颖而出,一举打破此前基金业富达和先锋“楚汉争霸”的两强格局,进入BGI、道富、富达、先锋优势各异的“战国时代”。2000年以后,金融工程技术进一步发展,Alpha型产品逐步进入投资者视野,各卖方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等快速发展进入资产管理业务“群雄逐鹿”时代。当然不同类型的产品在资产管理业中的份额和贡献是不同的,传统积极管理型产品和Beta型产品占据了近85%的市场份额,处于绝对地位;但是约15%的Alpha型产品却贡献了近36%的收入。这和Alpha型产品的高费率、具有业绩激励等方面密不可分,已经成为资产管理业重要的收入贡献业务。今年ETF基金规模的飞速发展正是顺应资产管理业务发展趋势的表现。

  ※国内准绝对收益获取方式※

  我们知道目前国内的投资于货币、债券等无风险资产(未考虑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基金可以给我们提供绝对回报。而投资于股票资产必然要承受风险,很难给我们提供准绝对收益。根据现代资产组合管理理论,投资于股票时要承受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两种,其中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来进行分散,而系统性风险则不能分散也不会消失。因此投资于股票资产时要想获得准绝对收益必须考虑系统性风险规避问题。

  目前来看规避系统性风险手段有三种:转移、对冲或者保险。这三种手段恰好是打造绝对收益型策略常见的几种类型。所谓的转移,就是将系统性风险转嫁给其他的投资人,目前国内市场分级基金的优先级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来达到转移系统性风险获取稳定收益的;对冲则依赖于做空机制和衍生品,在国内条件还不是很充分,但是随着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推出,对冲已经成为一种可能;第三种保险就指投资组合保险技术的运用,包括以期权为基础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OBPI)和以简单参数为基础形成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CPPI、TIPP等)。

  具体来看,投资于货币、债券等资产和投资股票市场相比的确可以算是无风险,可获得绝对收益,尤其是针对国内相对封闭的资本市场。这种策略收益相对稳定而且可预期,尤其是投资于货币市场的基本上可以保证绝对保本,而且流动性很好。但是18年以来,信用风险频繁出现,信用风险暴露会带来较大冲击,进而对这类产品运作带来较大影响。转移策略最关键的是寻找到愿意接受风险转移的投资者,尽管实际的产品设计中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条款,但是对于管理人撮合能力的考验还是比较大的。对冲策略则根据对冲程度不同可能承受部分风险,其中市场中性就基本不承受市场风险。对冲策略收益较高但是未必保本,其收益和市场的相关性较低,而且波动性小。其中中性策略能够达到和单边策略比较接近的收益,但是其波动性却和债券相当。而保险策略是通过动态调整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比例来调整整个组合的风险暴露。这种策略保本效果也不错,但是收益不可预测,和风险资产市场相关性较高。

  仔细分析对比不同策略之后我们会发现,对冲策略和保险策略其实是分别凸现管理人的选股能力(Stock Selection)和择时能力(Timing)。接下来我们分别针对转移、对冲和保险三种不同策略及其可行性进行分析。

  ※转移策略※

  所谓的转移策略就是将系统性风险转嫁给其他的投资人。此前国内市场分级基金的优先级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来转移系统性风险获取稳定收益的。转移策略源于资产证券化的现金流分层技术,在国内发展最早可追溯到建行和开行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MBS、ABS,然后是以高速公路收费权、工程项目回购款等为抵押的分级受益凭证——江苏吴中集团BT项目回购款资产支持受益凭证。这一类产品以融资为目的,主要对信用风险进行转移。此后基金公司发行的一系列分级基金以及信托公司发行的收益分层信托计划都是转移策略的典型应用,它们属于投资型。投资型和融资型转移策略在客户购买端来看差异不大,但是对于管理人来说其交易结构是截然不同的:融资型转移策略是对现有资产的未来收益进行结构分层,投资者的资金是用于购买现有的特定资产;而投资型转移策略是对现有资金未来的投资收益进行结构分层,投资者的资金是需要管理人去投资运作才能产生收益的。目前国内基金产品中投资型转移策略主要在股票型基金中,货币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虽然有分AB级的产品,但是其分级并不是对货币市场风险/债券市场风险进行转移,而是营销方式的区别,比如收取不同的销售服务费等。

  转移策略的核心是现金流分层技术,我们可以看到融资型产品中,分层之后的优先级获取稳定收益,次级获取超额收益,或者剩余收益。其实相当于将基础资产收益划分成基准利率和信用利差两部分,优先级获取基准利率而次级获取了信用利差。而股票类的分级结构较为复杂,目前国内发行的几支基金的分层结构各不相:共同的特点就是优先级优先获取稳定收益,不同之处在于优先级稳定收益是通过次级的收益来进行保障还是次级的本金收益共同来保障,优先级是否参与剩余收益的分配以及分配比例高低等方面。正是因为这些方面的不同从而打造出产品收益结构的差异。

  参考境外转移策略应用情况,我们认为要大力发展这类产品管理人需要完成两个转变:功能角色转变和盈利模式的转变。功能角色转变就是要求管理人从单纯的管理人向交易对手或者做市商转变,从管理人向投资方或者融资方转变。通过功能角色转变自然的盈利模式就发生变化了,管理人不仅仅通过收取管理费来盈利,还能通过参与剩余收益分配来获利,或者通过向市场提供流动性来获利。根据目前的市场制度和法律环境来看,券商保险信托银行在这方面有优势。他们的自由资金投入可以促使功能角色发生转变,另外他们产品发行成本低廉,更加灵活可以滚动发行。而基金产品发行机会成本较高,基金也是依靠管理资产规模来盈利,因此产品存续期不能过短。我们认为未来使用转移策略的融资型产品发行中银行和信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使用转移策略的投资型产品则是券商和保险的天下。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