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基金 / 公募 / 私募 理财 / 信托 / 排行 > 小微基金一年耗资超80万 死扛还不如清退

小微基金一年耗资超80万 死扛还不如清退

2017-09-20 10:16  来源:投资快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投资快报

  自2015年以来,公募基金数量从2000只增加到了4500只,产品数量的大爆发,也演绎了整个行业生态发展的巨大变化。但爆发背后却有隐忧,截至二季度末,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迷你基金”达260只,约占全部基金的6%,公募基金迷你化趋势明显。这些小微基金缘何会成为鸡肋?针对清盘风险,基民如何选择?业内人士如何看待基金清盘?针对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多家基金公司相关人士。

  小微基金成鸡肋

  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管理成本较高、资产配置难度大、收益水平不理想、运作艰难等是造成小微基金日渐边缘化的主要原因。

  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2亿元以下的小微基金、5000万元以下的迷你基金在管理运作上也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由于基金业绩不好遭遇赎回,而公募公司针对小微基金也会存在不用心经营的风险;而且公募FOF出台后,1年以内、1亿元以下的基金产品皆不会纳入公募FOF投资范围,公募FOF不会去投资迷你基金,广大投资者也应多加小心。“小微基金、迷你基金缺乏投资价值,投资者应考虑赎回。”他如此建议。

  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市场部总监指出,从基金销售角度看,迷你基金的管理成本很高:一从基金公司的运营成本看,因为每个基金会计负责的基金数量是有限的,而且每个交易日都要对基金进行清算和估值等数据,涉及单位的人力成本是很高的;二是持有人成本,存续基金的定期披露、审计、基金管理和销售人员的薪酬等都是持有人成本,几亿规模的基金,审计等费用从基金资产中扣除影响很小,如果基金规模太小影响会相对较大;三是投资操作上,如果规模太小,尤其是固收类基金规模小,在银行间市场询价购买同业存单也会受影响。

  该市场部总监称:“每个公司基金会计的管理半径不同,我们公司一个基金会计最多管理10只基金,每个交易日需要计算净值,并发给不同机构,迷你基金性价比不高,但所付出的人力成本与其他产品几乎是相同的,也是公司的成本。而在资产配置上,如果固收类基金买200万存单,很可能连交易对手都找不到,毕竟交易所债券占比较小,银行间市场大部分需要几千万、上亿元去配置存单。”

  沪上某中型公募市场副总监也坦言,公司已经决定对旗下的一只次新基金进行清盘。“维持一只基金运营除了投研资源、人力成本外,光信披费、托管费、律师费,一年下来差不多就要80万元。尤其对于固收类产品来说,今年基本没什么赚钱途径,‘死扛’还不如‘勇退’。”

  谈及基金规模太小,基金公司不用心经营的风险,上述市场总监称,主观上基金公司会认真对待每一只产品,但客观上这种情况是存在的。因为迷你基金产品对公司利润贡献小,涉及的持有人少,基金公司很有可能在经营上愿意把最优秀、最好的基金经理放到明星基金、规模大、涉及面广、媒体曝光度高的基金产品上。

  行业建言规范退出机制

  接受采访的部分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公募基金产品数量大扩容,未来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的产品必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基金行业应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从而打造更多适应市场和持有人利益的产品。

  沪上某大型公募人士表示,近几年以来,随着大众理财意识觉醒、委外资金推动等,公募基金发行进入一轮又一轮的新高潮。“2015年之前,公募基金只数还不到两千只,而当前产品只数已经快速扩容至4500多只,这两年多时间的发展已经超越了过去十几年的总和,基金产品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

  该人士继续分析道:“小微基金清盘原因各有不同,但无论是自身运营的问题还是市场环境的问题等,只要这些产品不能继续为持有人创造价值了,那基金公司就可以考虑清算,把剩下的资源放到更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上,从而不断优化自身的产品结构。”

  他指出,从美国欧洲等国外成熟市场看,基金清盘其实并不鲜见,每年合并或者清盘的开放式基金占比约5%左右。国外基金通常有其对应的投资市场,若存在必要性不大,或者出现新的投资者偏好,那这些基金就有可能被清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一个行业生态发展日趋健康的表现。

  北京一家中型公募产品部人士也认为,基金行业应建立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

  该人士坦言,基金产品也有自身的生命周期和市场趋势。如果某种基金产品不适合当前市场,持有成本又很高,产品没有生命力了,也无法迭代更新或停止,就应当建立一个产品退出机制。

  上述上海某中型公募市场副总监表示,虽然当前基金清盘日趋常态化了,不过在大部分基金公司看来,这仍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基金清盘与否,是产品业绩以及市场优胜劣汰的最终结果,而为了行业长期的健康发展,也应当建立合理的竞争与退出机制,以逐渐推动行业观念以及产品的健康发展。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