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基金 / 公募 / 私募 理财 / 信托 / 排行 > 委外加剧马太效应 基金经理“危机满腹”

委外加剧马太效应 基金经理“危机满腹”

2017-07-10 08:47  来源:中国证券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中国证券报

  委外加剧马太效应基金经理“危机满腹”,“今年有一个现象格外明显,就是迷你基金越来越多,而本身规模较大的基金规模却越来越大,产生了头部效应。”一位基金经理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头部效应,即马太效应在基金行业中愈发凸显,也间接使得行业竞争格局更加激烈——你不努力,逆袭的机会就更小。

  除了产品业绩,基金规模与特色在今年也成为更需要关注的因子。而委外资金或许成为当前助推基金“马太效应”的主要因素。在业绩与规模的双重压力下,基金经理普遍感受到了危机。

  马太效应凸显

  “马太效应”在今年A股市场中凸显,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一九行情”或者“二八行情”。在今年上半场的A股市场,白马龙头行情不断演化,贵州茅台、美的电器等白马龙头股的股价在上半年不断创下新高,而绝大多数中小创个股则遭遇了“滑铁卢”。

  对于上半年的行情,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由于市场整体风险偏好下降,同时A股增量资金不多,以存量市场为主,所以资金便纷纷涌向了确定性更高的白马股。

  “只要找好各方的龙头,把所有行业龙头一买,业绩肯定不差。行业龙头增速比后边的‘小喽啰’快。”有业内人士表示,“马太效应”在今年的基金行业里同样在不断上演。某权益类基金经理李星(化名)表示,今年有很多基金从10亿元的规模很快下降至2、3亿元,离5000万元的清盘线十分接近。与此同时,一些业绩表现比较好的基金,规模则愈发壮大。“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认为竞争开始变得激烈的原因。如果规模保持较为稳定,这或许不会是困扰大家的因素,但当基金迷你化的速度加快,也就导致基金清盘的速度变快了。一涉及到清盘,大家就会开始在意规模。”李星说。

  与A股市场“马太效应”不一样的是,基金市场在今年仍有比较可观的增量资金。金牛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国已发公募产品的基金管理公司有116家,管理的公募资产规模首次超过10万亿元,比2017年一季度的92060亿元增加8000亿元。占据半壁江山的货币基金成为公募基金行业规模跃过10万亿元的主力军,货币基金规模增长惊人。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货币基金总规模为5.11万亿元,在公募基金总规模中占比超过五成,与去年底的4.32万亿元相比,货币基金规模净增7832亿元,增幅达到18.09%。

  但记者了解到,今年基金市场的增量资金中,散户资金的占比似乎并不多。上半年以来,不断有新产品需要通过延长募集期来寻找资金。有业内人士透露,还有一些产品到募集期最后几天,离2亿元的成立规模还有一定差距,只好找银行帮忙,先拿一笔资金帮助产品达到成立要求,待封闭建仓期结束之后再将资金撤出。

  而货币基金虽然在今年站上风口,但有多家基金公司还是以机构客户为主的货币基金成了规模激增的主力军。“今年华南一些公司特别努力地挖掘客户群体,所以规模才增长那么快。”一位基金公司高层人士透露。

  而除了货币基金之外,其余类别的基金规模多数较一季度末有所减少。据海通数据统计,股票型基金(含ETF联接基金)二季度末规模为7044.14亿元,较一季度末下降52.14亿元;混合型基金(含ETF联接基金)二季度末规模为20985.14亿元,较一季度末下降543.53亿元;债券型基金(含ETF联接基金)二季度末规模为20147.55亿元,较一季度末下降1567.23亿元。

  有基金经理告诉记者,随着行业格局的不断变化,上到公司层面,下至基金经理个人甚至单只基金产品,新一轮的优胜劣汰正在悄然发生中。据悉,目前已有一些委外资金要求撤资,但主要集中在债基领域。北京一位基金研究人士表示,因为委外基金的持有人比较单一,一旦委外资金撤资会成为“空壳基金”,继续运作会导致公司管理费入不敷出,还占用投研和运作资源,最终也无法避免沦为迷你基金清盘的命运。

  6月27日,一只债券型基金公告,将以通讯方式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会议将审议终止基金合同。据记者了解,该基金为委外基金。记者了解到,有不少基金公司旗下已经出现了多只即将要清盘的产品。部分是因为产品业绩不够好,有委外资金选择退出。“产品本身就只有几个亿,现在已经不到5000万了。”管理一只待清盘产品的基金经理表示。

  基金经理危机感大增

  “今年要管理的组合越来越多,我现在一天需要工作13-15小时,每天6点半就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深圳一位货币基金经理杨宁(化名)告诉记者,进入2017年之后,工作压力逐渐增加。而压力的来源,一方面是市场环境的变化所致,另一方面也与公司的整体战略调整有关。据悉,今年其所在公司开始将重心转移到货币基金上面,从市场营销体系到公司高层,都开始加大工作力度,目标则是冲击货币基金规模。处在投研一线的杨宁,也新管理了几只基金产品,开始感受到了压力。虽然工作时长有些超负荷,但他表示还是干劲十足。“全公司都这么拼,我也不能掉链子。”他说。

  “我是一个比较有危机感的人,我每天都在思考怎么能够做得比同行更好一点。”李星告诉记者,今年整个市场更适合机构。“基民的申购已经撑不起一只基金了。由基民在撑的基金规模都在往下走,可能就是快点与慢点的区别。只有机构在里边,才能有规模可观的增长。”他说。

  虽然对基金经理而言,在各项考核指标中,所管理组合的业绩评价更为重要,但其实基金规模的大小也是需要考核的指标之一。例如上海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的考核项目主要分为业绩和规模两块,业绩以前1/2为及格线,根据排名打分;而规模则分为5亿元和25亿元两个门槛,激励机制也不同。另有基金公司在考核标准中,加入规模因子,但有可调节空间,基金经理可根据自己的策略和操作来决定是否扩大规模。

  “今年除了要努力保证业绩之外,还要努力做出产品特色来,基本上大家都追求表现最佳的品种。而今年凡是表现最佳的品种,可能都有一些比较新的特点。我认为这个过程追逐的不是业绩好的基金,而是追逐比较鲜明的特点。”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这一趋势更是使得许多基金经理压力倍增。“资本市场只有一个第一,总是担心下岗。”李星告诉记者。

  不过,也有基金经理表示,其实马太效应在行业内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基金经理需要调整心态。危机感太重或者情绪不够稳定,反而容易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在当下,认真做好每一笔投资,才是最需要关心的问题。

  存量委外资金推波助澜

  在多个采访中,不断有基金经理、公司高管告诉记者,在未来的基金行业中,机构资金的占比将会越来越高。换句话说,就是委外资金的占比或许还会进一步提升,资金委托方在基金行业的话语权也在上升。

  从二季度的基金规模数据就能看出,部分机构资金从债券基金、混合型基金中赎回,而今年收益率不断上升的货币基金则不断受到机构资金的青睐。据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分析,在当前去杠杆、严监管的背景下,委外资金增量难觅。而存量上,部分委外资金也在到期之后选择不续作,对于债市的确形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信用债需求不利。但随着债市逐渐调整到位、银行体系负债结构逐步调整,以及金融去杠杆进程持续推进,市场对于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的需求将会随之改善,对债券市场回暖提供一定支撑。从长远来看,投资行为的专业化仍然是市场发展的趋势,未来委外仍将成为部分中小银行参与债券市场的重要形式。

  另据业内人士判断,委外资金在公募市场中的流动,或许进一步助推了行业马太效应的发生。

  “很多委外的大客户都表示,市场上可能有6、7百个权益基金经理,但他们只选择买20个人的产品,所以,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体系。比如同一个风格,你是成长类的,我选3、4个就行了。做消费的,也选最好的几个人。现在排名靠前的基金都越来越大,排名靠后的基金越来越小,几千万的特别多。如果业绩长期排名在中位数以后,甚至三分之一以外的,规模肯定持续减小。”基金经理罗洲(化名)表示。

  “以前有200只基金,只要产品业绩在前10%,也就是在前20名,不管是机构资金还是散户都很好选择。但是现在市场上3000只基金,前10%就有300只基金,在这300只基金中,其实大家差别并不大。”罗洲说。

  据悉,虽然现在有些委外产品受监管限制做不了,也有些委外产品因为业绩不好被迫赎回,但符合监管要求的委外产品还在做。“委外资金在公募基金中新增资金不会太多,存量资金仍有委托投资的需求。”深圳某基金公司固收负责人表示。而很多委托方的要求是“看评级,看业绩,还要考虑关系——与银行的综合收益有关”。

  “我们希望在存量结构调整的时候,我们的策略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有人给我们追加投资,将放在别处的钱转而投向我们。”上述基金公司固收负责人表示。 

  记者在采访了多位基金经理后发现,总结上半年,无论是做权益投资,还是做固收投资,基金经理大都认为行业内的竞争愈发激烈了;除了保证产品业绩,基金的规模也在今年成为一个更需要关注的因子。

  

  推荐阅读>>>


  7月5号热点:基金迎来双赢契机 机构看好债市复苏


  关注:最牛收益超20% 年内成立新基金


  理财余额环比收缩,去杠杆初见成效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