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基金 / 公募 / 私募 理财 / 信托 / 排行 > “新一线”城市彰显巨大“吸引力”

“新一线”城市彰显巨大“吸引力”

2017-06-28 13:25  来源:新华社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新华社

  “我们电科大的毕业生以前被人戏称‘一简没’——一个班毕业的毕业生带着简历到‘北上广’,没有一个回来的。”

  电子科技大学校党委副书记申小蓉说,近年来,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该校本科、研究生留在成都和重庆工作的比例达40%左右,且仍有提高趋势。


  坚守“北上广”还是逃离“北上广”,多年来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也令很多大学生纠结。不过,近两年,大学毕业生的“一线城市情结”明显松动,越来越多的人将“新一线”城市作为就业首选。由于中国均衡化发展的红利正向这些新崛起的城市倾斜,就业地点多元化的选择已形成明显趋势。

  “新一线”城市彰显巨大“吸引力”

  智联招聘日前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2017届应届毕业生签约新一线城市的比例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持平。此外,这些毕业生中希望到“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达到37.5%,高于希望到一线城市就业的29.9%。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制作的2017年一季度人才净流入排名TOP10城市榜上,杭州排名最高,人才净流入率达11.78%,武汉以6.79%排名第三。成都则排名第七位,高出北京0.5%,仅比上海低0.02%。

  “前两年公司招人,外地大学生也就零星几个,高端的更少。”总部设在重庆高新区的聚土网分管总监黄祖舸说,“但去年10月招人的时候,来应聘面试的有北上广深各地高校的硕士、博士,挤了满满一走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所谓“新一线城市”就是一些媒体眼中城市经济体里的“发展新秀”,是相对于北上广深四座“老牌”一线城市而言的。“新一线”具体包括哪些城市并没有统一说法,但普遍认为杭州、武汉、成都、重庆、苏州等城市名列其中。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强大“吸引力”,与这些城市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直接相关。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国目前GDP达万亿元规模的城市有10个,除北上广深之外,重庆、成都、武汉、苏州、杭州等城市都在其列。

  成都近年来的发展势头有目共睹。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陈涛称,从2016年全国省会城市GDP增速统计来看,成都仅次广州位居第二。目前,世界500强企业已有278家入驻成都。据四川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6年,成都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098家,高新技术总产值8387亿元。

  在国内大城市中,杭州是屈指可数的连续六个季度保持两位数增长的城市,第三产业占比已达到61.1%。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今年4月发布的报告指出,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杭州居全国首位。根据智联招聘最新调研报告显示,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目的地中,杭州排名前五位。

  “抢人”竞争白热化,户籍管理、创业环境和人情是核心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流动所形成的新趋势,并非仅仅缘于一线城市的人口政策收缩与资源承载力不足,“新一线”城市对大学毕业生的争夺竞争日趋白热化,核心“套路”包括:

  ——松绑户籍限制。

  “对我而言,毕业后能在大城市落户、买房就是最实在的。”家在贵州的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本科应届生吴潼说。他毕业选择留重庆发展,已与电子科技领域一家顶尖公司签约。

  城市户籍仍意味着资源与福利。目前,一线城市的户籍政策普遍收紧,北京2017年将继续削减近半大学生留京户籍指标。相形之下,成都、武汉、重庆等城市则纷纷出台针对大学生的宽松户籍政策。

  成都允许外地高校毕业生在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武汉的“百万大学生留汉计划”规定:毕业三年内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凭毕业证即可申请登记为武汉常住户口;超过三年的,符合简单条件也可申请。

  ——通过优惠和扶持政策营造优越创业环境。

  四川美术学院的布志国是河北邯郸人,他毕业后选择留在重庆任教,并成立了漫达文化公司。在川美大学生文化创意微型企业园中,他以每月不到千元的成本取得了经营空间,校方对大学生创业的多项补贴,让他找到了优秀的合作伙伴。再加上当地税收的优惠政策,短短两三年间公司就站稳了脚跟。

  通过优惠政策营造优越创业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是很多“新一线”城市地方政府和高校的普遍做法。

  据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的数据,2015年以来,重庆市累计资助创业项目595个,发放资助金1665万元。减免担保费3000余万元;成都市将创业培训补贴、创业实体补贴、孵化创业项目补贴和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对象,都扩大到所有在校大学生;武汉的“创谷”,则是由政府拿出最优质的城市土地等资源,交给创新创业者经营使用。

  ——发掘校友资源吸引人才。

  “一个同学眼尖,说那不是雷军吗?然后大家就呼啦啦都围上去了,特别兴奋。”武汉市招才局招才引智工作部部长王凤,向记者描绘小米公司董事长兼CEO雷军回到母校武汉大学时的情景。

  雷军是武汉市“百万校友资智回汉”工程的首批“招才顾问”。“目的就是让‘大咖’校友成为武汉的名片,引来更多人才。”王凤说。记者了解到,为了在城市之间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武汉大力发掘“高校之城”的校友资源,用青春回忆与“大咖校友”的魅力,大打感情牌。

  留在成都创业的电子科大毕业生罗敏告诉记者:“大多数电子科大的创业者,初期都受惠于学校的各项支持。而且同学们经历了校园文化的熏陶,往往有共同的价值观,更容易沟通,所以公司用人更青睐校友”。

  “大学生用脚为宜居宜业的城市‘投票’,哪里有发展的希望就去哪里。”中国人民大学法治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旭教授说。

  “新一线”浪潮将影响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分布格局

  多名专家认为,毕业生进军“新一线”的浪潮,将直接对我国人才分布乃至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首先,大学毕业生到“新一线”城市就业,将有力加速这些城市转型升级。按《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重庆定位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航运中心,跨境电商、云计算等高端服务业正在两江新区蒸蒸日上。武汉则启动建设长江新城,规划建设国家科学中心、武汉超算中心,以及创建国家级医学中心、国家健康示范城市。

  “毫无疑问,优质人力资源将为这些城市的转型发展,提供至关重要的动能。”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经济学家刘元春教授说。

  其次,大学毕业生将是未来“新一线”城市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武汉、成都等多地人社部门负责人均不乏忧虑地告诉记者,目前,当地人口老龄化趋势已明显加速,放眼城市未来的发展,健康、优质、平衡的人口结构至关重要。

  此外,更多大学毕业生选择“新一线”城市,将有助于改善长期以来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据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报告显示,2017年一季度,北京人才需求以26.11%的占比排名第一。专家指出,北京在人才需求上的“大比分”胜出,意味着大城市的虹吸效应仍然突出。

  刘元春认为,大学毕业生进军“新一线”,使各个城市之间的发展更趋平衡和互补,“在家门口就业”成为新趋势。

  重庆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局长李为民说,2016年全市高校毕业生20.75万人,其中有60%以上选择在重庆就业。市外高校就读的重庆籍大学生,则有30%选择回渝就业。数量与比例都呈现上升态势。

  刘元春说,一线城市垄断全国大部分优质工作岗位与发展机会的格局,正发生深刻改变。苏海南认为,“新一线”城市的崛起产生大量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今后,年轻人在个人发展与‘背井离乡’之间艰难选择的纠结,将越来越少。”


标签理财 压力 市场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