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基金 公募 / 私募 / 理财 / 信托 / 排行 > 基金重拾股票研究大旗

基金重拾股票研究大旗

2017-07-10 16:27  来源:上海证券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上海证券报

    经历了过去一年的低波动行情,权益类基金逐渐有了生气,愈来愈多的基金团队重拾股票研究的大旗,“研究为本”的呼声在业内开始高涨起来。

  但是,关于如何落实“研究为本”,行业间的思路却是大相径庭。

  比如,有的机构认为,落实“研究为本”关键是组织强大的研究力量,聘请知名的研究员。有的机构却认为,搭建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更为重要。

  有的机构认为,“研究为本”的关键是给研究员更大的投资参与权。有的机构却认为,让研究员“安心做研究”更为重要。

  有的机构认为,向研究员明确上升路径——几年能做上基金经理(投资经理)更重要。有的机构却认为,鼓励研究员长期做研究,甚至“终生做研究”更重要。

  这些似是而非、互相对立的观点,肯定有很多是错误的,至少在同一市场环境内,不可能全对。

  首先,那种放手让研究员参与投资决策的做法,就很值得怀疑。

  从安抚研究员情绪角度考虑,这个做法有其现实意义,也比较能受到研究团队的欢迎。通常,在一个基金公司的投资业务链条上,研究团队经常处于“乙方”(也就是卖方)的位置,他们的成果需要投资团队来检验。而让研究团队在投资中发表意见,无异于一种“产业链位置”的提升。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研究岗位之所以为研究,而不是投资,其核心在于两者的关注点有所不同。研究岗位更关注“是什么”和“为什么”,而投资团队更关注未来会“怎么样”。前者“科学”的成分更多,而后者“艺术”的成分更多。

  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研究团队突然“跨界”做投资,后果可能会相当糟糕。过去十年内,业内曾经有不少公司尝试了“研究团队”参与基金管理。最终的结果是,短期业绩参差不齐,而长期很少有公司能够坚持。这就很说明问题。

  其次,那种让研究员完全成为投资团队“附庸”的做法也不可取。而事实上,这在业界是一种常态。

  处于这种状态下的研究团队,经常有两种特点:一种是团队时常漫无目的的忙碌,而产出又不能获得投资团队的高度认可。另一种则是投资团队和研究团队互相指责。上述两种状况显然都无法让研究团队充分发力。

  所以,一个机构要做到“研究为本”,首先应该做到“投资为本”。所有的研究结果必须最终体现在投资业绩上,要满足投资团队的合理需要。其次,研究团队也要有成熟的流程和方法,聚焦能做的、可做的,避免越俎代庖或自行其是。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标签股票 基金 市场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