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股票 行情 / 概念 / 新股 / 研报 / 涨停 > “兜底式”增持你看懂了吗

“兜底式”增持你看懂了吗

2017-06-12 11:28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一夜之间,“兜底式增持”演变为风潮。这种增持形式在2015年7月至9月、2016年1月至2月,小规模上演了两次,但这一次在“规模上”远胜前两次。

  因为之前“兜底式增持”全部发生在市场低迷之际,市场因此认为当前可能迎来阶段性底部。可众所周知,历史重演的概率很低。不过,“兜底式增持”对于股价的提振还是非常明显的,部分个股在控股股东发出员工买入公司股票的倡议后接连封上涨停,几个交易日内股价涨幅轻松超过30%。

  这似乎是一出喜剧,股价上涨各方皆赢。但如果对“兜底式增持”的个股分别解剖,就会对“多赢”论断产生怀疑。

  比如,一些公司控股股东大比例质押上市公司股票,受制股价深度下跌,其质押股票不断逼近警戒线或平仓线,那么他们就只有两种选择,即要么解除质押赎回,要么补充质押。无论哪个选项,都会挤占这些公司控股股东的流动性。换句话说,这些公司的控股股东有动机透过“兜底式增持”这个“利好”方式,引导股价回暖,进而化解被质押股票被平仓的风险。如果“兜底式增持”成功实施,包括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内各方受益;如果失败,那么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需要应对被质押股票的平仓风险和员工因增持公司股票而产生的亏损的双重不利局面。

  深交所刚刚就“兜底式增持”发布规范文件,要求上市公司要披露兜底条款、倡议人补偿员工持股亏损的具体实施细则、倡议人补偿员工持股亏损的资金来源及具体采取的履约保障措施等9项措施。这些要求意在阻止上市公司把“兜底式增持”变成忽悠式增持,或者变成内幕 交易、市场操纵。

  除了“兜底式增持”外,高管增持、员工持股计划等也在蹭热度。但这其中也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比如有的员工持股计划没有股价下跌的保障条款;持股计划的资金来源不明等等问题。

  市场整体萎靡不振,眼见着股价跌跌不休,不少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已然是坐不住了。近期,A股再现增持潮,大股东纷纷发布增持公告或喊话鼓励员工买进自家股票,并且表示:“尽管买,亏了算我的,赚了算你的。”一时间“中国好老板”的呼声此起彼伏。大股东增持的信号固然重要,但增持背后动机的复杂性也不容忽视,尽管都喊着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但真假与否,是不是心怀鬼胎就不一定了。大股东个人增持、召集员工增持……各类花样制造了重重迷雾,哪只个股具备投资价值真的需要一副火眼金睛。

  疑义一:高管的“散户式”增持

  散户买100股玩耍很正常,高管或股东承诺增持原本是大利好,但如果也像散户那样买100股,就变成了玩笑。可这样的玩笑是真实存在的。

  增持本应是对上市公司未来充满信心,但一些公司高管却上演了一出“宫心计”,妄图以极少量的增持来撬动公司的股价,今年以来,增持最少的高管仅花了701元。

  截至6月7日,2017年以来两市共有583只个股的重要股东对公司进行了净增持行动,合计增持股份55.37亿股,动用资金约655.62亿元。而如果从个股的被增持规模看,梯队分布则十分有趣,既有动辄增持上亿股、耗资百亿元的股东;同时也不乏仅增持一手、买入金额甚至不足千元的高管,与其年薪相比,可谓相形见绌。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年内被重要股东净增持的公司中,增持超过1亿股的有11家;增持超过1000万股的有99家;增持超过100万股的有262家。而与此同时,市场中也有77家公司尽管也被重要股东予以了净增持,但增持股数还不足1000股,甚至有20家公司仅仅被重要股东增持了100股。抛开增持的目的性不谈,万科A合计被3家股东增持了4.49亿股,增持金额117.96亿元。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科化学仅仅被公司高管张立恕增持了100股,耗资701元。同样,桂林旅游、*ST三维、同洲电子、劲嘉股份、三全食品5家公司被增持的金额也同样不足千元。

  观察历史数据可以发现,“迷你”增持在A股市场从来不是稀罕事。从近3年的数据看:2014年,有20家公司重要股东净增持不足1000股;2015年上升至43家;2016年同样为43家。

  一些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口口声声称对公司股价充满信心,但是到了行动的时候却露了馅。“迷你”增持意在“调戏”,不过也并非只是对股民的“调戏”。实际上,对于股民来说,这种“调戏”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它至少可以提醒投资者,不要见风就是雨,一说大股东增持、高管增持就当利好来看待。正如有专家表示的那样,投资者需谨防“钓鱼式”增持,以免上当追高蒙受损失。

  疑义二:“兜底式增持”的逻辑

  “兜底式增持”,即无风险增持,就是上市公司大股东承诺只要员工增持公司股票,在一定时间内负责兜底,员工可稳赚不赔。可在承诺背后,如果股价下跌,老板们有没有钱以及怎么履行承诺?尤其是那些质押股权比例很高的老板们。这些实际上都是模糊的。

  高呼员工集体增持,大股东自己却不掏钱。近日,多家公司实际控制人频频喊话鼓励员工买自家公司股票,同时也表示赚了归员工,赔了老板买单。6月份以来,A股市场已有19家公司发布了大股东“兜底式增持”的公告。虽说是满满的套路,但却真真让个股尝到了甜头,股价相继逆市启动。在奇葩的A股市场,永远不缺奇葩的事情发生,仅仅大股东一声呼吁,散户们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纷纷追逐买入,可谓是最强“嘴盘”。

  无论如何,“兜底式增持”概念短期来看确实对公司股价形成了一定催化作用。目前19只“兜底式增持”概念股中,除了吉艾科技,其他个股本周前三个交易日股价如数上涨,且全部跑赢了同期上证指数1.12%的累计涨幅。目前,板块中的龙头当属安居宝,公司6月5日午间发布公告称,董事长张波向全体员工发出增持股票倡议并承诺兜底,受此消息提振,安居宝股价直接秒板,并在6月6日再接再厉收出“一字涨停”,6月7日继续冲击涨停,三天累计上涨33.19%。而安居宝在发布增持公告之前,今年股价已经累计下跌了44%。星徽精密则紧随安居宝之后,同样在6月5日公司董事长蔡耿锡向全体员工发布增持倡议书后,股价3个交易日累计上涨17.27%。此外,锦富技术、智慧松德、星辉娱乐、宝莱特4家公司也均在大股东“兜底式增持”的呼声过后股价涨幅超过了10%。

  大股东“兜底式增持”,看起来是一桩美事。对公司员工来说,似乎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对股民来说,有了公司股东和员工的增持后,股价似乎也有了保障。

  但有些事实需要投资者注意,多家“兜底式增持”概念股存在实际控制人股权质押情形——如果上市公司股价剧烈波动,那么被质押股权就存在被平仓的风险。

  比如,方直科技于5月10日公告,公司控股股东黄元忠将其持有的公司480万股高管锁定股份以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的方式质押给华泰证券。截至公告披露日,黄元忠持有方直科技股份3587.5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1.38%。上述质押股份480万股占其所持股份的13.38%,至此,黄元忠累计质押股份已合计2085.58万股,占其所持公司股份的58.13%,占本公司总股本的12.43%。

  值得注意的是,黄元忠质押股权时,方直科技正在停牌当中。方直科技于3月27日停牌重组,5月26日宣布重组终止并复牌。停牌前,方直科技股票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为24.36元(前复权,下同),复牌后,5月26日到6月2日,其股价连续4个交易日被打到跌停板上,股价累计下跌34.4%,收盘价跌至15.98元。如果把停牌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数据加入统计,至6月2日则累计下跌了35.41%。虽然未见黄元忠的补充质押公告,但如此深度调整,其质押的股票可能已经逼近警戒线。在“号召”员工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后,方直科技股价在6月5日到7日有小幅上涨,累计涨幅达到5%。

  从公司经营状况来说,方直科技的业绩呈现下滑趋势。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691.9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2.54%;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1178.74万元,同比下降22.96%。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29.29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9.9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634.35万元,同比下降15.5%。

  同样,星徽精密也存在类似现象。星徽精密控股股东星野投资在去年三季度、今年3月29日和4月7日,连续质押股权。后两次质权人为广州证券,用途全部为补充经营资金。截至4月7日公告日,星野投资共质押星徽精密6530万股,占星野投资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61.76%。在随后的5月30日,星徽精密发布公告称,公司在5月26日接到控股股东星野投资的通知,获悉星野投资将其持有的本公司股份办理了补充质押手续,本次补充质押322万股,占其所持股份的3.05%。截至5月30日,星野投资共持有星徽精密105725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50.40%,其中已质押股份6852万股,占星野投资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64.81%,占公司总股本的32.67%。

  星野投资进行补充质押,意味着其质押股份股价已经逼近警戒线或平仓线。据记者统计,4月7日到6月2日,星徽精密股价累计跌去28.52%。如果时间拉到3月29日,从那一天到6月2日,星徽精密的股价跌去了31.73%。发布增持公告以后,6月2日到7日,星徽精密股价累计涨了17.56%。

  从公司经营状况来说,星徽精密的业绩当前呈现增收不增利的趋势。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5894.16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42%;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3817.87万元,同比增长12.36%。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372.0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8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为465.68万元,同比下降5.24%。

  控股股东大比例质押上市公司股票是A股的常见现象,但在市场剧烈震荡时,质押股票融资就会出现一定风险。在“兜底式增持”的情况下,上市公司股价回升或稳定,将帮助控股股东化解质押股票被平仓的风险,因此控股股东是这种现象下的最大受益者。其次,员工也会因兜底原则能做到稳赚不赔,上市公司同样会受益。星徽精密6月6日公告,公司向控股股东星野投资申请借款,用于偿还公司有息债务,额度不超过人民币1.2亿元。

  不过,如果“兜底式增持”失败,公司股价继续下跌,那么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需要应对被质押股票的平仓风险和员工因增持公司股票而产生的亏损的双重不利局面。如此不仅不会多赢,还会是多输。

  疑义三:增持潮带来的股权之争

  之前举牌潮争夺上市公司控制权的现象很多,近一段时间的增持潮同样裹挟着这样的现象。有的“平和”进取,有的在二级市场比拼抢筹,其实没什么新意。

  大股东增持自家股票,大多表示是因为看好公司的发展前景。但近期来,随着增持潮涌,多家公司却“增”出了股权之争,包括金科股份、仰帆控股、荃银高科、新华百货、爱建集团等。

  金科股份5月1日公告称,天津聚金的一致行动人天津润泽和天津润鼎从2016年12月9日~2017年4月28日,合计增持2.67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99%。该股5月5日起停牌。此次权益变动完成后,截至4月28日,天津聚金及其一致行动人天津润泽和天津润鼎合计持有金科股份25%的股份。上述三家公司均为融创中国旗下公司。而截至一季度末,金科股份实控人黄红云以及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为26.01%。因融创的持股与黄红云已相当接近,引来外界对融创欲争夺金科股份控制权的猜测。

  对此,深交所专门发函问询。天津聚金等三家公司在5月8日回复称,未来12个月内,如果金科股价获得其控股股东融创中国的认可,将继续增持金科股份不少于2000万股。“如本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增持,成为金科股份第一大股东并取得实际控制权……如未成为第一大股东,在未来12个月内本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有可能根据金科股价情况、上市公司业务发展情况以及本公司的资金安排等因素,依法减持部分或全部股票……本次增持和过去一样,因认可金科股份的投资价值,并非主动谋求上市公司控制权。”

  即便如此,在5月24日的金科股份第十届董事会换届选举中,黄红云及一致行动人和融创中国方面的竞选者暗中角力,会议持续近三个小时。

  比金科股份主要股东增持进而“平和”争抢控制权激烈得多的是仰帆控股。去年底,蔡守平通过大宗交易取得仰帆控股控制权后,“中天系”于今年1月大手笔增持追赶蔡守平。今年4月17日至5月10日,“中天系”旗下的恒顺投资增持公司6.43万股,其一致行动人天纪投资已增持971.57万股。本次增持后,恒顺投资及其一致行动人共计持有30%股份,远超蔡守平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的21.59%股份(一季度末数据)。不过,仰帆控股的控制权仍然在蔡守平手中。控股权在手的恒顺投资,在5月19日召开的仰帆控股2016年年度股东大会上,否掉了仰帆控股的年度董事会、监事会工作报告,并表示,“鉴于董事会、监事会均任期已满,将根据业务发展及公司治理的需要,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上市公司董监高人员作出适当、合理及必要的调整”。

  或许是为了巩固控股地位,恒顺投资于5月24日通过上交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增持了仰帆控股1955916股股份,占仰帆控股已发行总股份的1%。截至2017年5月24日收盘后,恒顺投资持有上市公司股份36254398股,占其已发行总股份的18.535%;恒顺投资及一致行动人合计持有上市公司股份60635885股,占其已发行总股份的31%。

  股东增持或举牌,说明上市公司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也常常引起市场关注。由于股东增持进而引发股权争夺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资本”奔着战略投资而来,即举牌后向公司提名董事,加入董事会;二是为了争夺控股权,进而对其并购重组。近期A股走势低迷,部分个股股价较低、具备一定的投资价值,一些公司股东为了争夺控股权等原因大举增持,对相关公司股价确实有一定的提振作用。但股权争夺则会导致控制权不稳定,容易影响公司经营。只有等股权争夺尘埃落定之后,公司的前景才会更明朗。

  疑义四:另类增持 员工持股计划暗含变相减持

  增持变减持,这种帽子戏法也是A股怪现象之一。合规合法即可,不过,有些采用员工持股计划的方式涉嫌帮助大股东减持,游走于监管的边缘。

  公司施行员工持股计划对股价来说是个积极信号,尤其是在股价处于低位时,大股东将所持股份合规“减持”至员工持股计划,既可以为受激励员工带来投资收益,还可以减少市场波动。

  不过,有的员工持股计划似乎已沦为大股东的变相减持手段。

  英飞拓于2016年9月29日公告的“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显示,持股计划将通过二级市场购买(包括大宗交易以及竞价交易等方式)等方式取得并持有英飞拓股票,资金规模不超过2亿元——资金来源为员工薪酬、自筹资金、大股东借款和法律法规允许的其他方式,涉及股票数量约2528万股(以9月29日的收盘价7.91元/股为假设前提)。之后,英飞拓实际控制人刘肇怀分别于3月6日和3月13日通过大宗交易累计减持公司股份3196.42万股至特为公司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专门设立的证券账户“深圳英飞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代员工持股计划)”,成交均价为6.2185元/股,成交金额为19876.81万元,剩余资金留作备付资金。

  如果仅从交易金额和方式来说,英飞拓实控人的减持和员工持股计划符合之前的草案。不过,就二级市场股价走势来说,从今年3月6日到6月7日,英飞拓股价跌去15.67%,盘中最高价7.28元,最低价5.45元。如果统计3月13日到6月7日,英飞拓股价跌去15.92%。截至6月7日收盘,英飞拓报5.81元/股,相比大股东减持股份均价,员工持股计划浮亏7.57%,约1504.67万元。这种由于股价下跌导致的员工持股“贬值”,英飞拓的员工持股计划并没有相应的保障条款。

  这存在一个悖论,即员工持股计划刺激了二级市场的利好判断,对其股价形成利好,但员工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却在承担激励股权的亏损,而减持方的股东成为惟一赢家。

  从英飞拓的基本面来说,公司业绩表现有所回调。2016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7871.11万元,同比增长9.13%;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42083.1万元,同比下降728.89%。今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1亿元,较上年同期大涨47.6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同比大涨38.62%,但仍为亏损2393.09万元。

  虽然5月27日出台的减持新规和细则堵死了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清仓式减持的路径,也继续强化了大股东减持需要提前15个交易日披露的监管要求。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从近几日的数据来看,新规也并没有让大宗交易完全灭火,只有5月31日新规首日从常规的80笔左右骤降至28笔,但第二天就引来了反弹,完成了53笔交易。类似以员工持股计划的名义减持套现的现象,难免让市场怀疑其意在规避监管。

  增持是“利好”,减持也是“利好”,各类花样式玩法的核心除了圈钱还是圈钱。

标签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