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银行 / 保险 / 汽车 房产 / P2P > 马光远:房子10年不准买卖?

马光远:房子10年不准买卖?

2017-05-22 09:00  来源:光远看经济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光远看经济

这是一块住宅用地,规定10年内不得买卖,这是本轮房地产调控中迄今为止最为严格的措施,虽然只是特定地块的特例,而不是普遍的规则,但仍然引发了市场的恐慌。

如果10年不得买卖的规则真正执行的话,房子就真的成了名符其实的“不动产”。

那么,通过这种极端的限制房子流转的措施,就真的可以改变看涨的预期,真的可以抑制炒房吗?

答案是恰好相反!

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样貌似严厉的举措一旦真正执行,甚至普遍化,不是意味着炒房得到了遏制,而是意味着这个市场肯定死掉了。

一个市场一旦被冻结交易,这个市场肯定不复存在,还谈什么炒房?盖房子的和买房子的都会被吓跑。扫黄太严,嫖客都跑了,怡红院迟早就得关掉,这是简单的常识。

我们看到,始于今年3月份的本轮调控已经覆盖全国50多个城市,出台100多项调控措施。调控的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手段之多前所未有,从限购限价限卖到限离,从一线城市到全国贫困县全覆盖,拿出浑身解数来为房价降温。而且,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最真实”的一次调控,当然也是最严的。从目前一线和前期热点城市的市场表现而言,其实我之前预判的“变天”已经成为了事实。

以北京为例,在一连出台10多项刀刀见血的调控之后,北京房地产市场的预期已经逆转,交易量大幅度下滑,新房价格被人为冻结,二手房价格出现了明显的松动。数据显示,5月1日至15日,北京二手房累计网签4756套,比上月同期下降39.3%,日均网签量下降到317套,比新政前下跌了一半。

按照这样的节奏,整个市场的观望期应该不会太长就会进入真正的看空周期。这个结果,真的意味着房地产调控真的见效了嘛?炒房者离开这个市场了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目前市场之所以迅速冷冻,完全是因为“限卖”,“限价”这些非常规的手段所致。

从本轮调控的特点看,我认为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直接针对价格,比如年初很多热点城市承诺,今年房价环比不上涨;

二是手段更为行政化短期化,比如限卖的措施。

承诺房价不上涨,于是调控的手段就直接针对价格,比如,限制新房的价格,高于某个政府规定的限价不给预售证,开发商要么推迟上市,要么穷尽各种办法降低成本,二手房的限价措施则更为严厉,直接规定某个区域的价格不能超过多少,超过限定价格的,不许中介公开挂牌,这也是直接冻结交易的手段。

限卖则更直接,冻结了交易和价格,表面看调控效果明显,但实际是,一方面大家对市场的未来悲观,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人认为这种调控不可持续。

越是严厉的违背规律的调控措施,越不可能长期执行。就长期而言,很显然,当下的调控措施并没有改变大家对未来市场的预期。

房价下降,不是调控起到了效果,而是市场被冻结而已。

采取极端的办法调控,表面上达到了效果,但事实上对市场未来的发展和长期的预期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房子是用来住的”这个出发点没有错,但我在之前的很多文章中一再强调,要真正实现房子是人住的这一基本目标,需要重启炉灶,围绕这一目标构建一套长期的政策体系。

而且,要真正实现房子是住的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在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基础上,而不是人为冻结市场的基础上;建立在对市场和政策长期预期的基础上,而不是不信任的基础上。

特别是,要真正实现居住目标,更不能把市场上的投资行为赶尽杀绝,如果赶尽杀绝的话,“住”只能通过买这个途径,而不可能通过“租”这个途径,租房市场本身就是房地产投资市场。要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近10年,中国之所以能够基本解决大家的居住问题,靠得是房地产市场化的改革,而不是反市场化的政策。在房地产市场化的过程中,尽管带来了高房价的负面效应,但这是政府和市场边界模糊,是土地没有实现市场化转让的结果,是市场化不彻底,市场与政府的错位,而不是市场化过度。

应该承认,住房回归居住,房地产政策回归民生,这是对的。

但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制度建设,而不是依靠一惊一乍的行政调控,更不能靠无法坚持的极端措施。把房地产回归居住建立在目前的调控基础上,我认为仍然是一种懒惰思维,仍然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

过度的调控造成的负面效应显而易见。以限价为例,我最担心的是,如果限价执行一两年,开发商为了省成本,一定会制造出又一批很烂的房子,导致住房质量的严重下滑。

而在人人都知道目前很多政策根本无法坚持的情况下,一旦政策松动,则意味着市场的又一次报复性反弹。一只充足气的皮球如果不慢慢放气,一定是会爆炸的。

记住,冻结了交易,不等于管住了炒房。交易一旦冻结,即使真正居住需求的人也不敢出手买房,担心房价下跌。酒店每天大张旗鼓扫黄,正常住店的人也不敢来了,最后就没有人开酒店了。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