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银行 保险 / 汽车 / 房产 / P2P >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收益与保障二选一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收益与保障二选一

2017-05-08 13:33  来源:新快报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新快报

保险行业一直都是消费者投诉的一大“重灾区”,经过近几年的严格监管后,一些不合规的营销之风终有所收敛。不过,新快报记者走访发现,如若是保险方面的“小白”,还是有可能会被 “概念混淆”与“承诺收益”等问题给误导。

走访理财型保险产品难求

“你购买保险,是为了风险保障还是投资理财?”日前,在一家邮储银行,表示想咨询保险产品,一位理财经理就先提出此问题。

回答对兼顾投资与保障的产品感兴趣时,他介绍了一款分红险,并指出:“这产品是没有保障内容的,年金给付的3.6%是写进合同保证的,但收益分红是不确定的。但另一款两全保险(分红型)有分红也有保障的,要根据自己的需求考虑清楚。”

在一家中国银行,进行同样的询问后,该行理财经理也明确指出,理财型的保险产品“基本都下架了”,“现在收益率趋于下降,如果是出于理财需求,不建议买保险类产品,可以考虑其他的标的,如国债。”

警惕将现金价值

与投资收益混为一谈

不过,可以发现,当下的保险销售市场也并非完全没有问题存在。不少银保渠道在以“分红收益”与“保证收益”为推销点,甚至把保险的“现金价值”等同为吸引消费者的“投资收益”进行误导推销。

“这个产品五年期的收益率是5.3%,但如果做一年的话是4.5%。”某商业银行一位理财经理在介绍一款一万元起步、趸交型、五年期的万能险产品时表示,“你可以先投保,然后再一年后退保,按照这个表格和这栏的本金,收益率是4.5%。”

但实际上,该理财经理所指的“表格”,是产品宣传单演示的年度现金价值,并不是所谓的“收益”,而是中途退保能够取回的“现金价值”。

一保险人士指出,保单的现金价值其实是一种“机会成本”,并不是投资收益。而且,在保费额度上扣除部分管理费用后,首年的现金价值并不会很高。

误区解析

预期收益率不等于最终分红

“‘承诺收益’现象仍存在。使用较高的预期收益率进行展示,同时将其与银行存款、国债、基金等进行片面比较和承诺,误导消费者觉得买保险就能多赚钱。”有保协调委会的相关人士表示,保险最基本的功能是保障,投资理财只是保险的附加功能,但消费者经常被所谓的“高分红”吸引而忽略。

“只要存满五年,收益率就有5.3%。”上述商业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再次追问:“5.3%是否一定保证?”该理财经理言之凿凿地说:“这个收益率是固定的,有保证的。”

上述保险专业人士指出,“业务员在给客户介绍产品收益时,会把假设的红利当做固定收益进行演示,这样的分红收益是不确定的预期收益,而最终实现的分红则与保险公司经营业绩有关。”

消费提醒

莫对保险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

“对消费者而言,对保险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是造成保险纠纷的重要原因。”上述保险人士表示,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但消费者反而看重保险的理财功能与分红收益,一投入就想着有很高的收益,这促使其走向认知误区,并在销售员的鼓动下买了并不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

如果消费者自身没法解决面临的保险纠纷,可以通过第三方力量介入进行解决。如求助于保协调委会。该机构是广东省保险行业协会的分支机构,经广东省民政厅备案依法在广东省范围内(深圳除外)独立开展保险纠纷调处工作的行业调解组织。

近日获悉,保协调委会去年在广州地区共处理保险纠纷案件680宗,其中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较为复杂的纠纷案件240宗,成功支付金额达317.23万元。其余的第三方介入协调案例,成功率也高达70%。


标签收益 保障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