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股票 / 行情 概念 / 新股 / 研报 / 涨停 > 影视严监管 影视并购行至低谷

影视严监管 影视并购行至低谷

2017-08-04 16:1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随着《战狼2》的持续大热,电影《战狼2》票房突破20亿元。其背后的投资方北京文化(000802.SZ)也由此受到市场的疯狂追逐。但这家在2013年以前仍是以旅游业务为主业的上市公司,转型成为影视文化企业,却是因为近年来不断地对外并购。

  实际上,在2015年左右,影视类并购一度成为资本市场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资本竞相追逐。但随后引发的估值泡沫危机,使得监管层对这一行业收紧,形势开始反转并一直延续至今。

  8月3日,多位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肇始于2013年的影视类疯狂并购行为,在轰轰烈烈发展两年之后,随着监管政策的改变而行情随之急转直下,究其原因则是严格限制炒作,以及为了避免并购后标的业绩承诺不达标而最终出现一地鸡毛的情况。

  影视并购热与冷

  对影视业并购来说,2015年也许是其行情最终出现冰火两重天的一个关键分界点。

  受益于2015年上半年的牛市,发迹于2013年的影视业疯狂并购行为,在这一年达到最高潮。根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2013年-2015年,影视业并购重组分别发生了29起、46起和88起,涉及资金218亿元、359亿元和435亿元。

  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北京文化完成了影视业的转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13年底,北京文化以1.5亿元购得北京摩天轮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全部股权,正式布局转型。这一布局下,因后者参与投资和发行的《同桌的你》和《心花路放》两部电影票房大卖,北京文化实现净利润4277万元。

  这也令刚开始布局文化传媒的北京文化尝到了甜头,在随后的2014年-2015年,公司耗资33亿元,将北京世纪伙伴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浙江星河文化经纪有限公司等企业收入囊中,由此一跃成为全产业链文化传媒集团。

  “热闹”了三年之后,影视业并购在2016年逐渐趋冷,且多家上市公司发起的并购行为,都以失利告终。

  典型者如唐德影视(300426.SZ)和暴风集团(300431.SZ)。前者欲以4.35亿元收购范冰冰旗下公司无锡爱美神影视文化有限公司51%股权,后者则想耗资10.8亿元购入刘诗诗旗下企业稻草熊影业60%股权。最终均以失败告终,不同在于唐德影视是主动终止了交易,暴风集团则是被证监会直接否决。

  实际上,影视业并购在2016年充斥着上述唐德影视和暴风集团相似的结局,比如乐视网注入乐视影业搁浅,再比如永乐影视的第三次借壳仍折戟。

  根据Wind资讯数据显示,2016年上市公司涉足文化传媒行业的并购次数仍超过70起,涉及金额亦超过300亿元,但正如上述提及,相较于2015年两项数据均出现大幅下滑。

  万和证券一位传媒行业分析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15年以前的影视业并购活跃,一方面源于行业需求端的强劲,另一方面亦是行业政策利好宽松,尤其在2015年前后连续出台大量文化产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并购热潮的另一有力推手是国家对产业并购管制的放松,2014年国家为优化企业兼并重组,放松管制,激发了市场并购重组意愿。多重因素促使了影视业2015年以前的并购热潮。”该分析师补充说。

  监管趋严引发遇冷

  实际上,若把时间细化得精确一些,则影视业并购彻底遇冷的时间,是去年下半年。

  Wind资讯数据显示,去年逾70起影视业并购行为中,发生在上半年的就达近60家,占比超过八成。而截至今年7月,影视业并购行为,更下滑至不足40起。

  “2017年的影视并购更为理性。相比2015年,这两年影视板块整体并购有所收冷,但也是前期高估值、高业绩承诺并购后的沉淀。”上述万和证券传媒业分析师说。

  这位分析师还表示,影视业并购步入低谷的深层次原因,是监管的趋严。这其中,既有证监会对并购重组、借壳上市等监管的趋严,也有对上市公司跨界并购的加强监管。

  去年5月,市场传言监管层将有意收紧影视、游戏等四类产业的并购行为,尽管一直未能被其正面回应,但接近监管层人士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影视业等类跨界并购的收紧,的确有相关窗口指导。

  对于监管层欲收紧影视业并购,易观电影分析师黄国峰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前影视行业连续多年的持续高增长,让资本嗅到发展前景,而上市公司通过参与到这一行业,将可能实现自身业绩的增长,也有利于市值管理。但同时,黄国峰认为,影视业并购的高发,也对行业估值带来极大泡沫。

  影视行业估值泡沫化的一个典型标志,是行业商誉的急速膨胀。有关数据显示,在影视业并购最火热的2015年,这一行业的商誉占总资产平均比值达到24.2%,在此过去5年间增长145倍。

  商誉的急速上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影视业估值的上涨,后者又从另一个维度体现在并购行为中——标的作出的高额业绩承诺。而一旦当并购标的的业绩承诺不达标时,随之又反噬上市公司,造成其巨大商誉减值,从而影响业绩,再又因这一消极消息传导至二级市场,引发市值危机。

  实际上,2016年的影视并购行为中,收购标的最终能够完成业绩承诺的比例,也不足七成。

  正是因为上述逻辑的存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影视业并购持续遇冷,并在今年行至低谷。首创证券分析师李甜露在其研报中亦提及,目前来看,监管对于传媒行业的并购依旧没有松口的可能,明星证券化面临着更严格的审查和披露要求。

  不过,尽管目前影视板块的监管还是趋紧,上述万和证券分析师却认为:“大消费升级背景下对影视需求是持续存在的,影视业的并购整合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影视行业的龙头特性会更加凸显,行业内的并购将会持续。”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