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股票 / 行情 概念 / 新股 / 研报 / 涨停 >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值得关注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值得关注

2017-06-29 17:42  来源:南方财富网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南方财富网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国际金融服务公司集聚,导致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上海有望崛起成为世界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始终坚持金融优先发展战略,始终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也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针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新趋势,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当前,上海正处于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关键时期。关键时期,必须抓住战略机遇。国际金融中心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核心。

  国际竞争的根本,在于对国际金融主导权的竞争,在于对全球资本控制权、支配权的争夺。拥有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对一个大国的长远发展和金融安全至关重要。美国、英国等已把对全球资本控制作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战略目标之一。最近,《金融时报》等国外媒体评论,中国上海有可能会成为继美国纽约、英国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

  迅速成长的经济体系,完善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自主创新的金融服务功能,是国际金融中心崛起的基础和条件。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力并保持竞争力,除了监管的质量外,还与三大因素有关:一是快速成长的庞大经济体系支撑、母国市场需求的规模和质量;二是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金融深化和复杂化程度;三是国际金融服务的功能、赢得国际金融业务量的能力。

  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本市场的规模效益日益明显,带动了各国金融中心竞争策略的战略转变,使得加快市场整合成为资本市场的发展新趋势。

  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国际金融服务公司集聚,导致全球国际金融中心分布格局发生变化,上海有可能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三个国际金融中心。

  国际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国际大趋势所导致的结果,可能是大型国际金融服务公司向三大时区(美洲、欧洲和亚洲)的金融中心集中,世界金融战略布局也许会凸现三大国际金融中心,而最有机会的胜出者,是那些既可以吸引核心金融业务,又可以吸引“标准商品化”金融业务的城市。

  在亚洲,竞争主要集中在中国和日本之间。中国上海和香港,由于其金融中心具有功能互补、辐射不同的特征,完全有可能、有必要共生、共存、共赢。东京,由于日本近十年经济的衰退,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削弱。值得关注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再度崛起。早在上世纪30年代,上海曾经就是远东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市场发达,金融机构云集。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多年来,凭借着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民间人民币和外币储蓄,以及潜在的上市公司的大量资源,大陆股市在短短的十年之内,在上市公司总数、交易量及总市值方面,超过了有几十年历史的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韩国,这为上海成为未来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托。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融资占国内总融资的比例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融资结构的进一步改善,以及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证券市场还将进一步壮大。当人民币走向可兑换,资本市场将更加开放,国际金融机构、资金将可以更便捷地进入我国金融市场,上海的国际地位将加速攀升,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是有潜力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始终坚持金融优先发展战略,始终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也有力地支持了全国各地的经济发展。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决策,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开始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框架雏形基本形成。有五个重要标志:第一,国家一直支持上海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上海成为我国金融产品最为丰富、最为集中的地方;第二,建立起比较健全的国家级金融市场体系,上海成为我国资金市场和资本市场交易中心;第三,吸引内外资金融机构集聚,上海成为我国内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程度最高的城市;第四,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逐步加强,金融发展环境不断完善;第五,上海金融在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上海金融中心与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重任和伟大使命任重道远,需要循序渐进、坚持不懈。

  上海已成为金融市场体系相对齐全、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集聚、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国内金融中心,形成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框架。但总体来看,上海金融中心功能与世界上几个主要的金融中心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一是规模能级不足。突出表现在市场规模过小。比如,上海一年外汇交易量不及香港一天交易量,不及伦敦一天交易量的1/3;二是服务功能较弱。突出反映在市场交易品种还不完全适应市场的需要,许多国际性金融服务无法提供,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和跨国公司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发展环境不够完善。突出反映在高端金融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缺乏高级经理人队伍等。随着我国金融发展进一步深入,国家金融管制亟待改革,金融对外开放亟待扩大,金融服务水平亟待提高,金融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然会不断取得突破。

  把全面贯彻、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始终贯穿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全过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其基本功能是服务于持续快速成长的中国经济体。

  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上海金融改革与发展。金融发展,必须是在防范金融风险前提下的发展,是在速度与结构、效益相统一基础上的发展,是扎扎实实、循序渐进的发展。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内在要义。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已十分明确。到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金融中心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特别是今后五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取得重大突破。已经发布实施的《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进一步巩固国内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础上,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中心之一。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要立足于服务于中国国内庞大的经济体系,服务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服务于入驻中国的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使上海成为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中心、金融市场交易中心、国内外金融机构集聚中心。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市场是主导和决定力量,但政府作用不容忽视,国家是实施这一战略的主体,地方是实施这一战略的载体。

  金融中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政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放松管制,提供宽松自由的经营环境;第二是提供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促进政策;第三是提供有效监管,其主要职能在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货币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有效维护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利益。

  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坚持争取国家支持与发挥自身优势相结合、市场推动和政策推动相结合。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一项以中央大政策为依托、以上海提供舞台、以全国协作为主力军的重大战略部署及行动计划。

  立足国家层面,以国家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深入推进金融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浦东先行先试,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集聚辐射功能和国际竞争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的明显成效,靠的是改革开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要不断取得新进展、新突破,还是要靠改革开放。要紧紧抓住国务院批准浦东新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契机,按照“三个着力”的总要求,积极争取中央把浦东作为国家金融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区,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第一,完善资本市场功能,把上海建成资本市场中心;第二,支持金融自主创新,把上海建成金融产品创新中心;第三,推进金融扩大开放,把上海作为外资金融机构率先开展国际金融业务的试验区。按照我国入世承诺,今年年底WTO过渡期结束,我国将进入开放的新阶段。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特别是要在继续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国际著名金融中介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聚上海的同时,支持鼓励在沪外资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支持鼓励跨地区开展业务,可率先至长三角地区,再发展到全国。要充分发挥外资金融机构在优质和高端市场上的优势,鼓励他们为企业客户提供包括套期保值、风险控制、外汇理财等在内的一系列现代金融服务。要逐步取消一些不合适宜的外汇管制措施,鼓励外资银行发展跨国金融业务。

  立足上海自身,努力营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协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今后五年,随着洋山港一期工程的建成和保税港的营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建设将取得重大突破,这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强大支撑。2005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809万标准箱,居世界第三位;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占全国的1/4以上。

  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建设、保税港的建设,将极大地促进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口岸贸易的扩大,促进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汇,促进与之相关的金融服务业发展,从而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创造市场条件。第一,优化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做强做大地方金融企业;第二,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努力营造金融中心发展环境;第三,着力防范与控制金融风险,把上海建成金融安全区。

    免责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财经365"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 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