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股票 行情 / 概念 / 新股 / 研报 / 涨停 > 如果放松,那将前功尽弃

如果放松,那将前功尽弃

2022-01-17 09:19  来源:格隆汇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格隆汇

  奇幻的2021年,最大的悖论,莫过于,之前痛恨房子涨价痛到牙痒痒的打工人,现在却开始希望房地产放松。之前自己最多是买不起房,现在房地产不行了,问题一下子就变成吃不上饭了。于是加入到呼吁房地产放松的浩浩大军中来。

  我们的理想远方是科技强国;但眼下的苟且,不能没有每天养家糊口的饭辙。一时间,关于房地产放松的呼声各处起此彼伏。

  房价当然不能跌,毕竟国民的抗通胀资产都压在这些砖头混凝土里面;同时房价也是不能涨的,如果中国人能让未来五年房价不动,工资翻一倍,那就厉害了。然而眼下,工资涨五倍谈何容易,很多人现在是连工资都没有了。

  说到底,这是一场长远利益与眼前生计的取舍抉择。

 01

  结构

  经济探底反弹是不争的事实。从12月的经济金融数据就可以看出。

  但是细节里面藏着魔鬼。

  本周三,去年12月经济金融数据出炉,CPI、PPI、M1、M2、以及社融。社融是整个经济体的融资总量,里面包含每个部门(政府/居民/企业)以各种各样形式(票据/贷款/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等)的融资数量。

  透过社融,基本上可以看出中国经济的五脏六腑和奇经八脉。这次的经济金融数据,3个关键词可以概括:总量回升,结构不良,剪刀差明显。

  总量回升,说的是社融与M2(包括M1)都开始触底反弹。其中社融同比增长10.3%,M2同比增长9个点。去年10月和11月是局部低点,12月份开始反弹,拐点出现。

  这与刚刚过去的12月频密出台的各种宽松政策有关。这些政策包括降准,1年期LPR降息等。它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总量不能说明全部问题,我们要看结构。先看居民、企业、政府各自的融资情况。

  政府部门融资,无疑是这一次社融反弹的重要贡献部分。可以看到,今年12月份政府债券的增加规模明显高于去年,且明显高于本次社融的其它细分项。

  与此同时,居民和企业的12月份融资是很弱的。先看居民。

  居民融资主要是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其中居民短贷主要是消费贷款(家用消费饮食租房买车等),而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是住房按揭。12月份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都有所减少,说明消费和买房都很弱。

  全年来看,除了1、2两个月份居民短贷和中长贷大增(去年疫情爆发的低基数造成)之外,全年有8个月份中,短贷和中长贷至少有一类是下降的,而有4个月份是短贷和中长贷双双下降。说明全年居民消费(包括买房)非常弱。这里固然有银行惜贷的因素,但也和全年经济不景气有关。

  企业融资,前三个月(一季度)中长期贷款增加较多,而二三两个季度票据融资大增,到了下半年,企业中长期贷款开始负增长,持续到年底。最后一个月企业短期贷款有一次明显的大增,原因可能与年底开支增加(员工过节或发年终奖等)有关。

  总之,政府居民企业三个部门中,政府在12月份的融资中贡献了大头,而企业融资从下半年以来就开始走弱,居民则是全年都比较弱。

  政府主动加杠杆,换一个语言,叫做“财政政策发力”。

  财政政策一般会做什么事情?政府主导的投资,是基建。关于财政政策发力,分析师已经预测很多次了,现在终于来了。

  02

  换档

  其实,这里我想说的一个更重要的,财政政策发力的另一个语言是:

  你们心心念念的房地产放松,不会来了。

  逻辑是清晰的。

  古人云天下之财不在国便在民。今天我们可以说,天下之杠杆,不在政府,就在企业居民。

  如果是地产放松,那么我们会看到,要么是针对房地产开发商的融资渠道,要么是针对居民购房的融资渠道,至少有一个出现松动,或两个都松动。但是从12月份降准以来,甚至是从9月份某大陷入各种危机以来,关于房地产市场的“紧箍咒”——房企三条红线,金融两条红线,还有各地的限购限贷政策——没有任何松动。

  而部分媒体对房地产的言论发生转变,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为了维护信心。

  从大的角度说,房地产过去的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现在如果弱化房地产,而科技创新与新兴制造业还没有那么快接续,这个换档的关键位置,需要财政政策顶上。

  而12月最新的数据反映出来财政发力,是另一番景象。未来一年,政府投资与基建项目将会大规模涌现——地铁、高铁、高速公路、桥梁、隧道、5G基站(甚至6G基站)、充电桩、换电站、摄像头、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等——这些虽然最后可能是民企去做,但是政府主导的。

  这有点像大萧条期间的美国“罗斯福新政”——修水坝建工路挖运河开铁路等等。

  金融是水,如何引导水的流向,不让它形成洪水、水灾,金融体系就是水利工程。

  2021年这一轮房地产调控之所以这么厉害,其实并不是在于国家的决心有多大;事实上,从技术的角度,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的金融水利工程已经构建完毕了。

  房地产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它是N个行业的协同,而对它的监管,也需要N个部门协同进行。这就是为什么去年4月份对深圳臭名昭著的炒房团伙“深房理”的打击,可以做到精准拆弹、一剑封喉——因为那次是七部委联合行动,而不再是某一个部位在喊话、号召、呼吁。

  宏观来讲,房地产本质上还是金融业的延伸。而针对金融业的监管,也基本上在2021年构建完毕。在2018年之前,我们就连想搞清楚金融体系的融资来源和去向都是困难的——因为这些巨量的融资都在银行的“体外”完成,也就是学名“表外业务”的那些东西。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之后,这些“体外循环”要么被干掉,就像P2P;要么老老实实回到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去。到2020年底,关于“影子银行”的官方定义终于出来了——

  这一系列操作,实际上是金融系统完成了“收网”——再叠加上对房地产企业的“三条红线”,就彻底完成了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实现“可控”。之前控制不住房价,是因为监管体系没有形成多部委联合“收网”。

  既然已经“可控”,那么“调控”本身的意义就弱化了。因为这里面已经不存在猜测、博弈、试探的空间,只有执行和不执行的分别。

  所以,现在去谈论房地产是否放松已经没有意义了。夏虫不语冰。经历了2021年,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和过去几十年,已经是两个世代。

 03

  拐点

  最近很多人对一条政策很兴奋。即,允许部分房地产央企并购民营房地产公司,并购涉及的贷款不计入“三条红线”。认为这是这一轮房地产放松的信号。

  在我看来,这有点乐观。

  但毕竟位置决定意识,你如果一二线城市有房子,你总不希望你的房子跌,不希望卖不出去,不希望这个市场总是这个半死不活的样子吧。我也不希望。

  然而房价一直涨的预期神话被打破,是人口、文化、代际的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而一旦这种预期一旦改变,新的预期又会维持很久,直到某个底层变量再发生逆转。

  这几年,有时会想起周金涛在2016年9月的“绝笔研报”中提出的“康波万劫”之年的2018年。周金涛认为那是短中长三周期叠加的冲击:包括三年一循环的基钦周期(库存周期),十年左右的朱格拉周期(资本开支与产业周期)和四十年为期的康波周期(科技兴替周期)。

  目睹了2021年由于房地产行业下行带来的经济不景气,其实这一轮康波冲击应该是在2021年。带来冲击的原因,是旧的增长模式(城镇化与房地产驱动)向新的增长模式(科技创新引领)的切换。

  这种切换一定是暴力的。

  旧的产能不会自动出清,新的产能也不会从天而降。凤凰涅槃,化蛹为蝶。新旧之交总会有些不适应,甚至是痛苦的。

  连互联网这些新兴不久的行业在2021年都被市场划到“旧产能”和“旧增长模式”的范畴。

  2022年,中国货币宽松的大幕已经拉开,Omicron被证实为致死率最低的新冠病毒变异,全球经济重启也即将开始。对于中国而言,将是(1)货币和经济、(2)疫情与外部世界、以及(3)新旧产能和新旧增长模式的三重拐点。

  放眼全球,能够走出房地产绑架的发达国家或经济体,屈指可数,比较著名的有德国、新加坡、以色列等。许多富裕的西方大国,仍然不能走出房地产的绑架;而房地产危机带来经济萧条、百业凋敝,则是过一段时间就要来一轮。即便不酝酿危机,但房价所带来的贫富分化,也是社会一切动荡的根源。

  说到底,这是一场苟且与远方,眼前生计与长远利益的取舍抉择。关乎每个人的生活、投资、当下、以及未来。

  选择权,在我们自己手上。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