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财经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零跑没后劲

零跑没后劲

2025-04-15 08:38  来源:财经365 作者:刘兴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财经365

  2025年3月10日,零跑汽车(HK:09863)披露了《2024年度业绩公告》。公告显示:2024年营收321.6亿、同比增长92.1%;全年交付29.4万辆、同比增长103.8%;净亏损28.2亿、亏损率收窄至8.8%;特别值得一提的是Q4毛利润率13.3%(创新高)、净利润0.8亿(提前一年实现单季扭亏)。

  业绩公布当月(2025年3月),零跑汽车股价涨幅达43.4%。

  2025年Q1.零跑汽车交付约8.8万辆,居“新势力”第三位;其中3月份交付3.71万辆,跃居造车新势力榜首。

  销量公布后,零跑汽车股价单日(4月2日)涨幅达13%。4月11日,股价收于50.35港元,总市值超过670亿港元。

  那么,零跑汽车业绩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有多大?

  累计交付近70万辆

  零跑科技创办于2015年12月,直到2024年才迎来销量井喷:

  2019年7月开始交付,首款车为电动轿跑S01.年内交付逾1000辆;

  2020年5月开始交付纯电动微型车T03.年内交付逾7000辆,成为主力车型;

  2021年交付4.37万辆。其中,T03交付3.9万辆;10月推出的C11(中型SUV)年内交付近4000辆;

  2022年交付11.1万辆、同比增长154%;其中,T03交付6.2万辆、C11交付4.4万辆;

  2023年交付14.4万辆、增速降至29.7%;其中C系(C11交付8万辆、C01交付2.5万辆)交付10.6万辆、T03交付3.8万辆;

  2024年交付29.4万辆、同比增长103.8%;其中C系交付22.5万辆,T03约7万辆;

  2025年Q1交付8.76万辆、同比增长162%。

  截至2025年3月末,零跑累计交付近69万辆,其中C系、T03之间的比例约为6:4.

  与“中高端”渐行渐远

  零跑在招股文件中称:“主要聚集于价格介于15万元至30万元的中高端主流新能源汽车市场”。

  2022年,主打的还是微型车T03(占比56%),由于有自动泊车、自适应巡航等功能,售价高于其他品牌微型车(8~10万元/辆);定价更高的C系车占比约40%;这样一来,年度销售均价达11.1万元/辆。

  随后两年,零售销售均价冲高回落——2023年11.6万元/辆、2024年10.8万元/辆,与“中高端”渐行渐远。

  虽然价格滞涨,但利益于规模效应,零跑汽车毛利润、毛利润率艰难回正:

  2021年,营收31.3亿、成本45.2亿,毛亏损13.9亿、亏损率44.3%;

  2022年,营收大幅增至124亿、成本143亿,毛亏损19.1亿,亏损率收窄至15.4%;

  2023年,营收提高到167.5亿、成本166.7亿,毛利润8047万、毛利润率0.5%;

  2024年,营收暴涨几近翻倍、达321.6亿、成本294.7亿,毛利润26.9亿、毛利润率8.4%;

  从2015年算起,零跑汽车交付已进入第十个年头。尽管销量有所突破,但“15万元~30万元”这个价格区间仍遥不可及,甚至渐行渐远。

  规模未必能“致胜”

  汽车制造是规模经济的典范,零跑汽车业绩迅速改善的关键因素就是销量的大幅增长。但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有限。

  例如理想汽车:

  2020年仅交付约3.3万辆,营收92.8亿,毛利润已经达15.5亿,利润率16.4%。2023年理想交付37.6万辆时,毛利润高达275亿、毛利润率22.2%;

  2024年理想交付突破50万辆,毛利润296.6亿、毛利润率20.5%。

  2021年,零跑汽车交付4.3万辆(超过2020年的理想),毛亏损却达13.9亿。

  2025年Q1.零跑、理想分别交付8.8万辆、9.3万辆。按这种趋势,零跑2025年交付数有可能赶上或超过理想汽车2023年水平,但毛利润仍会有天壤之别。

  对汽车产业而言,规模不是万能的,没有规模是万万不能的。

  搞清零跑盈利能力较差的原因,要看成本结构。

  零跑未单独披露汽车制造成本结构。但披露了按性质划分的开支,即用于制造、销售/营销、行政、研发的原材料、薪酬、折旧、广告/宣传、运输/仓储、售后服务等项开支。

  因原材料主要用于汽车制造,可近似推算出每辆汽车的材料成本:

  2022年,原材料开支137.4亿,占总成本的96.1%;每辆车原材料成本12.4万,相当于售价的111%!

  2023年,原材料开支152.9亿,占总成本的91.7%;每辆车原材料成本10.6万,相当于售价的91%。

  2024年,原材料开支272.2亿,占总成本的92.4%;每辆车原材料成本降至9.3万,相当于售价的86%。

  原材料成本属于“可变成本”,如果1个馒头用1元钱面粉,100个馒头100元钱面粉。即使采购量大,也只能获得些许折扣。零跑汽车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90%,制造规模再大也难以显著摊薄每辆车的成本,从而扭转毛利润率偏低的局面。

  马斯克发明了一个概念,叫“白痴指数”——零部件售价是原材料成本的倍数。《马斯克传》记录了他的一次发飙,原因是Space X采购的一个钢制“喷管保护套”,价格1.3万美元,而制造这个保护套所用钢材只值200美元,白痴指数高达65倍。根据公开资料,特斯拉与松下合资的超级工厂,动力电池产品的白痴指数是2.0倍,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不到1.4倍。

  2024年,零跑汽车“白痴指数”仅为1.16.从买家角度看很“良心”。但对卖家而言,成本“刚性”极强,随规模改善的空间有限,研发及扩大再生产能力受限,前景晦暗。

  研发“欠账”太多

  零跑号称:全域自研,占整车BOM(物料清单)成本约60%的三电(电池、电驱、电控、智能座舱)都实现了自主研发及自主制造。

  但实际情况却是——原材料成本占比却超过90%,工业增加值很低。这里说的是成本,与定价政策、品牌溢价无关。原材料占成本的决定因素是产品的技术含量、工艺复杂程度。好比石料占石桌成本的比例通常低于占石像成本的比例。

  不论与“新势力”、“旧势力”还是“半新不旧势力”相比,零跑汽车研发开支都是“独一档”的存在:

  2022年,零跑汽车研发开支仅14.1亿,小鹏52亿,“抠门儿”的理想汽车投了67亿,拿钱不当钱的蔚来花掉108亿;

  2023年,零跑汽车研发开支增至19.2亿,理想汽车研发投入超过100亿,蔚来花掉134亿;

  2023年,零跑汽车研发开支达到29亿(占营收的9%),仍然远低于“蔚小理”。

  截至2024年6月末,零跑汽车研发雇员3800名。据称到2024年末,智驾研发团队将扩充至500人。

  零跑汽车对研发开支偏低的说辞是:研发骨干团队来自电子及IT行业……转入智能新能源车研发领域时,具有其他众多车企不具备的先发优势……一句话就是“研发效率高”。

  如果“骨干来自电子及IT行业”,因而具有“先发优势”这个逻辑成立,也应适用比亚迪、小米乃至华为、苹果。

  比亚迪也有深厚的“电子及IT”背景,2024年研发投入542亿。有12万名研发工程师,其中智驾方向投入5000人;

  小米骨干在“电子及IT行业”的成就非零跑骨干可比。 2024年研发投入241亿、研发人员约2.2万名。

  如果对比亚迪、小米不服气,看看华为车BU(主攻智驾):2022年研发费用76.6亿、2023年71.8亿;2024年H1达34.2亿,研发人员超过5000名(高峰时过7000人)。

  华为用5000人搞智驾,零跑汽车智驾团队不到500人,扬言“2025年底前全面跻身智能驾驶第一梯队”。与零跑汽车相比,华为车BU(现已注入深圳引望)的研发效率是否太低?

  总之,零跑汽车研发效率的确高。但恐怕有“欠账”,更难言积累。

  财务状况优于小鹏

  综合营收、交付数、亏损幅度,零跑汽车与小鹏汽车有一定可比性:

  毛利润率

  乍一看,小鹏占优,即使2023年“失手”,毛利润率仍是零跑的3倍。

  其实,小鹏整车业务毛利润率与零跑非常接近。

  2024年,小鹏整车销售收入358.3亿、单价18.9万元/辆,毛利润29.6亿;单车毛利润约1.6万元、毛利润率8.27%;“服务及其他销售”收入50.4亿、毛利润28.8亿、毛利润率57.2%;

  2024年,零跑汽车毛利润26.9亿,几乎全部来自销售收入(服务收入仅占营收的1.6%,未单独披露成本),单车毛利润9000元、毛利润率8.38%;

  费用率

  由于经济效益差,零跑、小鹏研发费用率都呈下降趋势,主打一个“能省则省”。

  2024年零售研发费用29亿、费用率8.4%;小鹏研发费用65亿、费用率14.3%;

  零跑汽车业绩持续改善,亏损率从2021年的91%降至2022年的41%,再到2024年的8.8%。

  而且早在2023年,零跑汽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已回正到11亿,2024年更是达到85亿。

  2024年,小鹏汽车净亏损达57.9亿、亏损率16.2%,尽管较2023年有很大改善(2023年净亏损104亿、亏损率37%),但扭亏仍遥遥无期。

  零跑汽车在产品力、成本控制力及研发效率方面均有过人之处,财务状况远好于小鹏、蔚来,但远逊于理想汽车。

  中国新能源车行业已逐步从卷价格升格到卷技术。零跑汽车研发投入较竞争对手低太多,虽自称“效率高”,但难免让人担心后劲不足。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