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名家 / 投稿专栏 / 课堂 / 热点 视频 / 战略 > 股票行情|2023年财政如何发力?

股票行情|2023年财政如何发力?

2022-11-29 12:51  来源:格隆汇 作者:靳毅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格隆汇

相比于2022年财政支出更多依靠历史结余,2023年财政支出力度将进一步上升,但支出增量主要来源于债务融资。


核心观点

从大方向上来看,2023年基本面压力较2022年边际上升,对应着财政支出仍需较2022年有所加码。其中:

一般预算方面,央行表内未上缴利润规模已经回到历史低值,基本无法再支持一轮新的“留抵退税”行动。同时2022年一般预算内资金,转结余到下年的金额也将远低于2021年。在此情况下,为应对2023年民生、防疫开支压力,政府上调一般预算内赤字必要性增强。若赤字率设定为3.4%(高于2021年、低于2020年),对应政府新增债务4.3万亿元。

政府性基金方面,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情况全面改善,最快也要到2023年三季度。而从全年规模来看,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增速预计仍将为负。在专项债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率已进入预警区间,专项债增量预计有限。2023年地方专项债新增规模或将延续2021、2022年趋势,较上一年压降1000-2000亿元。但是不排除特殊情况下,再次使用专项债“限额-余额”空间的可能性。

广义财政方面,政策性银行工具具有四大优点:(1)审批步骤少,更善于应对2023年不确定高的宏观环境;(2)可投向基建、地产,使用途径较政府资金更广泛;(3)与央行配合更密切;(4)发力空间较大;或成为2023年稳增长的主要抓手,政策性银行潜在扩表规模高达2.8万亿。相比之下,抗疫特别国债发行不够灵活,容易与政府普通债务融资混淆,推出的概率较低。

总的来看,相比于2022年财政支出更多依靠历史结余,2023年财政支出力度将进一步上升,但支出增量主要来源于债务融资,导致2023年财政支出对于资金面的利好将明显小于2022年,且债务集中融资、下拨对资金面的扰动加大。同时关注政金债供给上升,可能对政金债隐含税率造成影响。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超预期、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通胀超预期、房地产政策超预期、历史数据无法预测未来走势,相关资料仅供参考。

2023年财政环境

目前美国就业市场难言“放松”,通胀难言“降温”,提前交易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为时过早。在市场“抢跑”降息预期格局下,美债利率和美元虽出现阶段性调整,但同样难言拐点已现。

回顾2022年,“新冠”疫情不定期扰动国内经济,财政支出成为“稳增长”的主要抓手。在支撑基建开工持续旺盛的同时,财政也成为影响资金面的关键变量。其中,二季度“留抵退税”、7、8月份专项债集中下拨、三季度末开始政府“增收”,各自成为影响资金面的阶段性主线。

股票行情|2023年财政如何发力?1

展望即将到来的2023年,财政还有哪些新的变化值得关注?对宏观经济及资金面又会造成什么影响?

从大方向上来看,我们认为2023年基本面压力较2022年边际上升,对应着财政支出仍需较2022年有所加码。原因有三:

(1)2023年出口下行。2022年前三季度,出口的持续韧性成为基建之外“稳增长”的有力抓手。但是进入2022年四季度,随着海外加息制约商品消费、以及海外“从补库转向去库”制约进口的逻辑逐步兑现,我们已经看到出口增速全面转负。

(2)疫情风险仍然较高。11月下旬,全国本土新冠病例每日新增数字,已经超过4月份疫情峰值时期。预计2023年上半年,疫情反复仍会对生产及消费造成扰动。

股票行情|2023年财政如何发力?2

(3)地产回暖节奏偏慢。11月11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254号文”),有利于缓解购房者对于民营房企信用风险的担忧,推动地产销售回暖。但是地产销售回暖传导至地产开工、投资增长,还需要二到三个季度的时间(参考2022年3月22日报告《地产回暖,需要重视哪些信号?》)。

展望2023年,即使今冬、明春疫情结束后地产销售开始回暖,传导至地产投资、并对经济形成支撑,最快也要到2023年末。因此地产板块或对于支撑2023年宏观经济的作用有限。

总的来看,2023年外需较2022年边际恶化,内需中受疫情影响,“消费”板块、“房地产”板块不确定性仍然较高,因此财政发力的紧迫性增强。

那么问题来了,相较于2022年,财政进一步发力的空间在哪里呢?

一般预算:结余减少、倚重赤字

首先来看一般预算。

2022年二季度大规模“留抵退税”,成为今年财政行动的一大亮点。但是政府之所以能够施行“留抵退税”,主要是因为2020年、2021年国有企业(特别是央行)利润上缴较少、有大量结余,带来了2022年国有企业补缴利润以及政府“留抵退税”的空间。

然而经过本轮“留抵退税”之后,从数据上来看,央行表内未上缴利润规模已经回到历史低值,新一轮“留抵退税”行动空间有限。

与此同时,从最新(10月份)财政存款数据上来看,在政府收入下降的同时,由于防疫、民生开支较为刚性,二季度以来财政存款消耗较快。预计2022年一般预算内资金,转结余到下年的金额也将远低于2021年。

股票行情|2023年财政如何发力?3

在此情况下,为应对2023年民生、防疫开支压力,以及进一步刺激内需,政府上调一般预算内赤字必要性增强。考虑到2023年经济压力大于2021年,政府赤字率设定或在3.2%以上。

若赤字率设定为3.4%(高于2021年、低于2020年),对应政府新增债务4.3万亿元。其中,考虑到地方政府债务压力较大,地方一般债务或仅新增8000亿元左右,较2022年增长8000亿元;国债或新增3.5万亿元,较2022年增长8500亿元。

股票行情|2023年财政如何发力?6

政府性基金:土地收入承压、专项债增量有限

政府性基金作为财政的“第二本账”,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土地出让收支、二是专项债发行与支出。

在土地出让收支方面,预计2023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继续承压。如上文所述,地产销售回暖传导至地产投资需要时间,传导至土地出让收入也是如此。即使2023年中开始地产销售明显回暖,传导到土地市场成交大概需要一个季度左右时间(参考2022年3月22日报告《地产回暖,需要重视哪些信号?》),因此,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情况全面改善,最快也要到2023年三季度。而从全年规模来看,地方政府土地出让收入增速预计仍将为负。

股票行情|2023年财政如何发力?6

在专项债方面,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率已进入预警区间,专项债增量预计有限。地方政府债务率(不包含隐性债务)可以用“债务余额/(地方财政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央转移支付及税收返还)”计算。2021年,地方政府债务率已达到106%(2022年预计进一步上行),进入国际通行的100%-120%的警戒区间。因此预计2023年地方专项债新增规模或将延续2021、2022年趋势,较上一年压降1000-2000亿。

但是不排除再次使用专项债“限额-余额”空间的可能性。2022年政府腾挪使用5000亿专项债“限额-余额”空间之后,仍有近万亿规模可以使用。2023年,若出现预期之外的疫情扰动经济,政府仍可使用这一临时性工具托底经济。

股票行情|2023年财政如何发力?123

广义财政:关注政策性银行工具

目前美国就业市场难言“放松”,通胀难言“降温”,提前交易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为时过早。在市场“抢跑”降息预期格局下,美债利率和美元虽出现阶段性调整,但同样难言拐点已现。

2022年下半年,政策性银行“准财政”明显发力。新增8000亿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6000亿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快速落地,助推基建发力及宽信用。

我们认为,政策性银行工具(信贷、开发性金融工具)较为适合2023年的财政环境,且发力空间较大。原因有四:

(1)审批步骤少,更善于应对2023年不确定高的宏观环境。相比于政府债务融资还需要全国或各地人大、人大常委会审议,政策性银行工具只需报送央行审批,审批步骤少、落地更加快捷,更适合政府用于随时应对预期之外的疫情影响。

(2)可投向基建、地产,使用途径较政府资金更广泛。2023年“稳地产”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抓手,但是政府资金较难直接投向地产领域。同时城投平台受隐性债务管控影响,也难以大幅扩张。在此背景下,既可投向基建、也可投向地产的政策性银行工具将成为重要抓手。

(3)与央行配合更密切。除了像政府一样在公开市场发债融资以外,政策性银行还可以通过已经重启的PSL,直接向央行融资,减少债务集中发行对市场的扰动。2022年9月份PSL利率下调,或预示着后续该工具还会被重点使用。

(4)发力空间较大。根据三大政策性银行财报数据,截止2021年末,三大政策性银行共有贷款余额23.6万亿。2022年初,央行给予三大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额度1.71万亿,叠加上下半年新增8000亿额度,全年新增2.51万亿,对应信贷余额增速10.7%。若2023年政策性银行信贷增速参考2022年,则意味着2023年三大行新增信贷额度2.8万亿元,发力空间较大。

股票行情|2023年财政如何发力?666

与此同时,2023年是否会发行特别国债(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我们认为,特别国债一方面发行不够灵活,另一方面若直接用于“稳增长”目的,容易与政府普通债务融资混淆,降低财政纪律性(特别国债不纳入赤字)。

2020年之所以发行“抗疫特别国债”,是因为彼时我们对疫情认识尚不清晰,特别国债用于一次性对冲“武汉疫情”影响。但事实证明,疫情对经济将会是常态化的扰动,不能每一次有大规模疫情,就对应发行一次特别国债(因此2022年4月上海疫情期间,并未发行特别国债)。相比于发行特别国债,政策性银行工具更为合适。

总结

目前美国就业市场难言“放松”,通胀难言“降温”,提前交易美联储开启降息周期为时过早。在市场“抢跑”降息预期格局下,美债利率和美元虽出现阶段性调整,但同样难言拐点已现。

总的来看,相比于2022年财政支出更多依靠历史结余,2023年财政支出力度将进一步上升,但支出增量主要来源于债务融资,包括政策性银行债务融资增量及国债融资增量。在此基调下,2023年财政支出对于资金面的利好将明显小于2022年,同时关注国债、地方债集中发行、下拨期对资金面的扰动。

除此之外,2023年政策性银行快速扩表同时,预计政金债供给也将上升,可能对政金债隐含税率造成影响。

风险提示:“新冠”疫情超预期、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超预期、美联储货币政策超预期、通胀超预期、房地产政策超预期、历史数据无法预测未来走势,相关资料仅供参考。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