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股票 行情 / 概念 / 新股 / 研报 / 涨停 > 下周一起“降息”,如何影响股市?

下周一起“降息”,如何影响股市?

2023-05-12 07:15  来源:财联社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约需要 分钟的时间

来源:财联社

四大国有银行的集体降息惊动市场,存款利率正迎来新一轮“降息潮”?

消息显示,5月15日(下周一)起银行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自律上限将下调,四大国有银行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自律上限下调幅度为30BP,其它金融机构降幅为50BP。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银行业已有三波存款利率下调,此前两次分别是:4月,多家中小银行人民币存款利率下调;5月5日,浙商、渤海、恒丰三家股份行跟进“补降”。至此,4月以来已有至少20家中小银行(含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下调人民币存款利率,调降幅度不一。

货币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与经济、就业、投资以及老百姓“钱袋子”都息息相关。那么,如何理解此次下调通知和协定存款利率?今年“降息潮”迭起是否等同于经济增速放缓的信号?市场上关于企业、老百姓手中的钱变“毛”的担忧何解?

从推出背景来看,多方观点认为,本次存款利率新规主要基于三重考量。一是符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大背景;二是对银行而言,存款利率下调有助于减少存款定价的无序竞争,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三是促进投资、消费,本次降息也被看作是促进宏观经济复苏的表现。

不过也需要看到的是,本次调降中协定存款更多是对公业务,通知存款则集中于短期存款,都是针对特定存取需求的客户,面向范围有限。据民生证券宏观团队测算,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在银行存款中占比不高,以四大行的单位通知存款为例,常年只占企业存款总规模的3%-4%;招商证券银行团队的数据显示,协定存款等规模预计为20-30万亿,占比约为10%。

关注一:如何理解此次下调通知和协定存款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近期公开讲话中提到,从过去二十年的数据看,我国实际利率总体保持在略低于潜在经济增速这一“黄金法则”水平上,与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基本匹配。在经济复苏的关键时点上,如何理解此次下调通知和协定存款利率?

目前,多方观点都提及的是,本轮调降更多是出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深化大背景的考虑。

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梳理了这一市场化改革的过程。2022年4月,央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随后,国有大行同年9月下调存款利率,中小银行陆续跟进下调存款利率。

2023年4月,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发布《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在相关指标中引入了存款定价惩罚措施。随之而来的是,此前4月部分中小银行、农商行存款利率下调,5月5日浙商、渤海、恒丰三家股份行挂牌利率下调。李湛认为,这均是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背景下,银行出于自身经营考虑的自发行为。

此外,从减轻银行息差压力的必要性来看,民生证券宏观团队也倾向于认为,本次调整更多仍是延续去年9月这一轮存款利率下调,并且完成存款利率调整的闭环,改善银行利润空间。存款利率机制创设以来,两轮利率调降都集中在活期和定期存款,实际上忽略了这些介于活期和定期存款之间的存款的利率调整,“当下有必要一次性调整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利率,保证存款利率下调的有效性。此外,数据显示,国有银行一季度净息差水平均创历史新低,当下调利率有助于降低银行负债成本,推动银行投放信贷的积极性。”民生证券认为。

除利率市场化改革及银行净息差压力增大外,某大型银行金融市场研究员还关注到的是国内存款市场的供需变化——近年来国内经济受多重因素冲击,居民消费场景受制约,预防性储蓄有所增加及风险偏好下降等,导致居民储蓄存款上升较快,部分银行根据市场供需变化,综合指数经营情况,灵活调节存款利率,只是不同银行在调整节奏、时机方面存在差异。

关注二:本次存款利率下调带来哪些影响?

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统筹做好中小银行、保险和信托机构改革化险工作。一锤定音之下,本次调降利率也被认为维护金融稳定的一大举措。

呵护动作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招商基金李湛认为,本次调降通知主要释放了两大信号,一是减轻银行息差压力。本次下调将引导银行的对公活期成本下降,存款降价叠加资产端让利压力趋缓,银行息差、盈利将合理修复,有利于增强银行内生资本补充能力;二是减少企业及居民的短期存款意愿、促进企业投资、居民消费。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的观点是,调降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的利率上限,主要目的是规范银行业存款定价秩序,减少存款定价的无序竞争,合力压降银行负债成本。当前银行净利差空间较小,压降负债端成本,有助于改善银行盈利、补充净资本、降低金融风险。此外,银行负债端成本下降,也为资产端的贷款利率下调、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进一步打开空间。

国泰君安宏观首席分析师董琦也认为,存款利率调降,既有助于缓解商业银行净息差收窄趋势,特别是中小行高息揽储的成本压力,又有利于引导超额储蓄向消费投资转化,符合“不搞大水漫灌”、“盘活存量资金”的定位。

招商证券银行团队同样提到,新规对于规范协定存款定价秩序作用较大,减少存款定价的无序竞争,合力压降银行负债成本。该团队预计,协定存款等规模20-30万亿,占总存款比例10%左右,由此来看,新规将降低银行总存款付息率2BP左右。

对于股债市场的影响方面,民生证券宏观团队表示,现实中,存款利率下调有助于压低全社会利率水平,利好债券;同时股票市场中,对流动性敏感的股票也将因此受益。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则表示,在当前整个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进一步释放市场流动性、活跃消费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存款降息调节,对促销费无疑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关注三:压降银行存款成本是否大势所趋?

2022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及2023年一季度货政例会均表明,当前货币政策基调未变,“精准有力”仍是第一要求,而在此基础上也强调“着力支持扩大内需,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从本次降息释放的信号来看,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

对此,招商基金李湛的看法是,货币政策充裕延续,但解读为边际再宽松为时尚早。“本次调降意味着当前长端利率仍有下行空间,但这一调降是针对银行协定存款及通知存款利率自律上限,而非直接调降挂牌存款利率,存款利率下调并不等于政策利率就必须进行对等下调,市场不应视为降息的确定性信号。”李湛称。

在“精准有力”的货币政策之下,也有多方观点提到,压降存款成本仍是大势所趋。国泰君安董琦关注到,当前经济修复内生动力依然不强,外需压力没有完全缓解,货币政策将继续对经济修复带来支撑作用,未来伴随经济修复,利率水平的调降还没有结束。

招商证券银行团队的观点也不谋而合——长期来看,存款利率下行仍是大势所趋。2023年经济有所复苏,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的紧迫性不高,但银行普遍以量补价,使得贷款价格战激烈,贷款利率很难上行。考虑到存量贷款重定价等影响,2023年银行息差压力增大,控制存款成本成为当务之急。中小银行或有动力主动跟进下调存款利率。

展望未来货币政策的走向,上述大型银行金融市场研究员认为,需要看到的是,目前经济处于修复性复苏阶段,经济恢复仍需要适度货币环境支持,同时,国内经济复苏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要求货币政策支持精准有力。预计下半年货币政策不会出现急转弯,延续稳健货币政策基调,在保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情况下,更加倚重结构性工具,加大实体经济薄弱环节,重点新兴领域支持,提升政策精准质效。

关注四:老百姓和企业手中的钱会不会变“毛”?

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将迎调整的同时,有市场观点担心,降息一方面有利于刺激消费以及缓和银行经营压力,但另一方面老百姓、企业手里的存款收益缩水了。在评价双方博弈观点之前,不妨先厘清通知存款及协定存款两个概念的定义。

通知和协定存款介于定活期存款之间,利率高于活期存款,但比定期存款存取灵活,两者的共同优点是,在保持资金灵活使用的同时,提高利息回报。其中:

通知存款是活期存款的一种,主要有1天和7天两个期限,支取时需提前1天或7天通知银行,即可按实际存期及支取日相应币种档次利率计付利息,个人和企业均可以办理。当前1天和7天期通知存款的基准利率分别为0.80%和1.35%。

协定存款指企事业单位在银行开立一个具有结算和协定存款双重功能的协定存款账户,并约定基本存款额度,由银行将协定存款账户中超过该额度的部分按协定存款利率单独计息的一种存款方式。协定存款性质介于活期和定期存款之间,只面向企业办理,期限最长为1年。当前,协定存款的基准利率为1.15%。 

协定存款属于对公业务,通知存款既有对公业务,也有个人业务,但都有一定的存款门槛。基于此,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提出的观点是,总体来看,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基本上以对公活期存款为主,对一般老百姓的影响不大。对于企业来说,会有一定的利息损失,但若存贷款利率都能有所下调,也有助于刺激企业投资并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记者也注意到,央行最新数据显示,4月份人民币存款减少4609亿元,同比多减5524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1.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减少1408亿元。进一步来看,存款利率调降是否会刺激超额储蓄流出?

国泰君安董琦表示,这一传导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且需要总量政策继续支撑。经济当前依然需要休养生息,特别是在前期服务业修复后,与制造业产生循环,带动收入预期改善,最终才会带动居民与企业储蓄流出。


长远来看,招商基金李湛的建议是,应辩证看待本次降息。疫情以来,企业及居民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超额储蓄,降息可以降低企业、居民的储蓄意愿,引导企业加大投资、居民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复苏。“只有经济复苏斜率提升,企业、居民对后续的收入信心才会回升,进而形成储蓄转化为投资、消费,再形成增厚企业、居民收入的良性循环。”李湛表示。更多股票资讯,关注财经365!

阅读了该文章的用户还阅读了

热门关键词

为您推荐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报
涨停
要闻
产业
国内
国际
专题
美股
港股
外汇
期货
黄金
公募
私募
理财
信托
排行
融资
创业
动态
观点
保险
汽车
房产
P2P
投稿专栏
课堂
热点
视频
战略

栏目导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学股
名家
财经
区块链
网站地图

财经365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财经365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鲁ICP备17012268号-3 Copyright 财经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门基础知识财经365版权所有 证券投资咨询许可证号为:ZX0036 站长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