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365 >主页 > 财经 > 要闻 >

央行发布金融稳定报告 商业养老保险迎来新政策

时间:2017-07-05 10:44 来源:财经365 浏览量:

央行 A股 养老保险

  昨晚,国务院出炉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文,是否能为保险公司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7年第二季度例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做出了哪些决策?又会对我国金融有何影响?财经365将为您一一解答。

导读:

  3万亿规模税延养老险试点年底前启动 保险业迎来新机遇

  央行货币委例会露玄机 融资和信贷结构已改善

  央行:保持货币政策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央行例会:引导信贷及社融规模合理增长

  央行:要深化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加大股权融资力度

  央行: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重要位置

  央行"金融稳定报告":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60多万亿

  央行:银行业风险可控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逾9000亿资金月内到期!央行目前仍无动作 A股将受冲击?


  税延养老险试点年底前启动:规模超3万亿 可投股市

  翘首以盼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文昨晚出炉。相较之前的吹风会内容,《意见》全文透露出一系列重大实质性利好消息。

  商业养老保险的定义得以延伸,产品端、投资端供给将显著扩大。具体来看,酝酿十年之久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终于明确了“2017年年底前启动”的时间表;对商业养老保险资金的定位明确为“长期投资优势”和“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可有序参与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领域投资,同时稳步有序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助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并支持通过相关自贸区开展境外市场投资。

  在社会、企业养老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个人及家庭养老必将成为趋势。业内专家表示,目前商业养老保险市场的保费收入远不及基本养老保险的规模,但随着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迎来政策环境最好阶段,预计未来五年商业养老保险的保费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商业养老保险不仅会成为保险市场的最大增量来源,在发展养老服务业、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中发挥“生力军”作用的同时,也将成为稳定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撑。

  “商业养老保险”定义延伸

  《意见》的出台,是继支持健康险发展后,国家层面支持保险业的又一利好政策。

  在国内,商业养老保险泛指“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长期人身险”,多以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养老保险体系的二支柱形式存在。但从《意见》全文来看,对商业养老保险做了更广泛的定义,即延伸至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以及更广义范围的“以养老风险保障、养老资金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将商业养老保险抬升至如此高度,目的是进一步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市场,这与我国日益严峻的社会养老问题不无关系。根据《意见》规划,商业养老保险的产品供给与服务将会扩大丰富,包括分别针对个人、家庭、企业的商业养老保险需求,开发探索个性化、差异化的细分险种及服务。

  其中,明确辅以财税支持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被寄予激发商业养老保险巨大需求的厚望。值得一提的是,试点首次有了明确的官方时间表———2017年年底前启动试点。根据一周前的进展信息,保监会正在联合财政部等相关部委加速制定方案,上报国务院批准后,将尽快实施。

  记者进一步从业内了解到的消息显示,试点初期或不限于上海,而是在多个城市同步铺开,力度大于此前预期。产品定位上偏向于契约型;税收递延模式或采取“税基递延”型,即在缴费及收益阶段免税,领取阶段再根据当期税率表缴税。据相关保险公司内部测算,若采取“税基递延”型模式,同等收入情况下,越早购买税延型养老保险产品,未来可省税额越高;同等时间开始购买产品的情况下,收入越高,未来可省税额也越高。

  拓宽境内外投资范围

  在产品端扩大供给的同时,商业养老保险的投资端也得以延伸。

  梳理《意见》全文来看,一方面,政策鼓励商业保险机构投资养老服务产业,以多种方式兴办养老社区以及养老养生、健康体检、康复管理、医疗护理、休闲疗养等养老健康服务设施和机构;另一方面,推进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安全稳健运营。

  为推进安全稳健运营,《意见》从三个方面对商业养老保险的投资范围进行了拓宽。

  众所周知,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属于长期资金,与民生工程和国家重大工程对投资资金的诉求相匹配。《意见》中明确提出,将发挥商业养老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推进稳步有序参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具体来看,支持商业养老保险资金通过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形式,参与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服务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活性服务新业态等发展,助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同时为商业养老保险资金服务国家战略、投资重大项目、支持民生工程建设提供绿色通道和优先支持。

  至于备受关注的资本市场,《意见》明确将促进商业养老保险资金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发挥商业保险机构作为资本市场长期机构投资者的积极作用,依法有序参与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领域投资,为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支持,规范有序参与资本市场建设。而随着将来产品供给、投资范围的扩大延伸,商业养老保险资金无疑将为资本市场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发挥商业保险公司的机构投资者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同时拓宽了境外投资范围。多家养老险公司人士对记者说,“一直以来,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都限于境内投资。而根据我们的理解,这次将适当放开境外投资。”《意见》明确,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将审慎开展商业养老保险资金境外投资。具体模式是,支持通过相关自贸区开展境外市场投资,有序参与丝路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主导的投资项目,更好服务国家“走出去”战略。

  参与社保基金运营迎曙光

  值得注意的是,《意见》中提及“研究制定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营的相关政策”。一旦政策能落地,意味着保险公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不久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开启市场化运作,共有6家保险机构入选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构。据业内人士透露,从可委托市场运营的资金量看,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超过3.5万亿元,预计委托市场机构的可能达到万亿元。“目前,已有养老保险公司有明确的委托资金到账。”

  “而目前管理社保基金规模最大的投管人是基金公司。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如果能参与到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意味着多了一个利润来源。”在业内人士看来,社保基金积累周期长、保值要求高,与保险资金的风险偏好、投资策略基本一致。“商业保险公司尤其是养老保险公司可将其在保险资金运用方面的经验,较好地移植到社保基金领域,即坚持绝对收益基础上的相对收益,形成较稳健的投资风格。”(原标题:税延养老险试点年底前启动:规模超3万亿 可投股市


  央行货币委例会露玄机 融资和信贷结构已改善
  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7年第二季度例会日前在北京召开。例会向市场进一步明确,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

  例会公报有两处措辞与上次例会不同,变化较大的是“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此前的提法是“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此处措辞的变化意味着监管层之前采取的改善融资和信贷结构的措施收到了效果,目前只需进一步优化即可。

  在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时,会议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上次例会此处的表述是“但形势的错综复杂不可低估”)。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主要发达国家复苏总体延续,部分新兴经济体仍面临挑战,国际金融市场依然存在风险隐患。

  会议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保持货币政策松紧适度 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优化新股发行制度,严格落实保荐机构与保荐人的责任,规范发行审核工作
  7月4日,央行在《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中强调,今年要坚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坚持保险资金运用审慎稳健原则,优化新股发行制度,完善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制度,深化上市公司退出机制。

  央行认为,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增强,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布局进一步完善。但与此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问题犹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局部房地产泡沫风险、银行业资产质量下降、金融产品创新无序发展等风险值得关注。

  报告提出,要加强金融风险研判和预警,重点关注产能过剩行业、银行资产质量、资本市场、地方各类交易场所、保险资金运用、交叉性金融业务及非法集资、流动性、同业业务、银行理财和表外业务等领域风险。

  坚持货币政策稳健中性,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货币金融环境。继续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三去一补一降”各项决策部署,继续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政策组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为经济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

  “下一步,需要坚持保险资金运用审慎稳健原则,投资以固定收益类资产为主、非固定收益类资产为辅,权益投资以财务投资为主、战略投资为辅。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做善意投资者,做好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央行强调,加快建立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监管体系,进一步科学划分和调整大类资产种类和比例,加强股权股票投资监管,提高境外投资能力标准。在规范和约束保险公司一致行动人行为、跨市场类资产管理产品发展、杠杆收购行为等方面,强化监管协调,形成监管合力,防止监管套利,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

  
央行例会:引导信贷及社融规模合理增长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7年第二季度例会日前在北京召开。

  会议称,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最新动向和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周小川主持,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丁学东、连维良、史耀斌、易纲、潘功胜、张晓慧、宁吉喆、郭树清、刘士余、樊纲、黄益平、白重恩出席会议,田国立因公务请假。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营业管理部、重庆营业管理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央行:要深化上市公司退出机制加大股权融资力度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对2016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2016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机构整体稳健,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不断完善,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报告指出,2016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达经济体面临一系列政治、经济挑战,新兴市场经济体有所企稳,但仍面临调整与转型压力。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速保持平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国际收支总体平衡,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企业效益有所好转,就业形势保持稳定,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平稳较快增长,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

  报告认为,2016年我国金融业运行总体稳健。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保持增长,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日趋提升,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改革持续推进,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趋缓,信用风险总体可控。证券期货业市场主体稳健发展,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险业总体呈现较快发展态势,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保费收入快速增长,改革深入推进,服务社会能力增强。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参与主体进一步丰富,市场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显著进展。总的看,在全面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我国经济基本面保持了中高速增长、较低的通货膨胀和基本平衡的国际收支并行不悖的良好发展态势,金融业在持续推进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作为金融业骨干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比较高,金融管理部门可动用的工具和手段多。有信心和底气、有能力和办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报告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基本稳定,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推动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健全市场化、法治化违约处置机制。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强化金融监管协调,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推动建立更为规范的资产管理产品标准规制,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与评估,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功能,探索金融机构风险市场化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央行发布金融稳定报告: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对2016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报告认为,2016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国民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平稳运行,金融机构整体稳健,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不断完善,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报告指出,2016年,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达经济体面临一系列政治、经济挑战,新兴市场经济体有所企稳,但仍面临调整与转型压力。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速保持平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需求结构继续改善,国际收支总体平衡,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工业企业效益有所好转,就业形势保持稳定,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平稳较快增长,货币金融环境基本稳定。

  报告认为,2016年我国金融业运行总体稳健。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保持增长,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薄弱领域的金融服务水平日趋提升,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大型商业银行改革持续推进,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趋缓,信用风险总体可控。证券期货业市场主体稳健发展,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险业总体呈现较快发展态势,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保费收入快速增长,改革深入推进,服务社会能力增强。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参与主体进一步丰富,市场制度建设扎实推进,对外开放取得显著进展。总的看,在全面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我国经济基本面保持了中高速增长、较低的通货膨胀和基本平衡的国际收支并行不悖的良好发展态势,金融业在持续推进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作为金融业骨干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比较高,金融管理部门可动用的工具和手段多。有信心和底气、有能力和办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报告指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基本稳定,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推动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健全市场化、法治化违约处置机制。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强化金融监管协调,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推动建立更为规范的资产管理产品标准规制,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与评估,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功能,探索金融机构风险市场化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原标题:央行货币委例会露玄机 融资和信贷结构已改善) 

  央行: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重要位置
  央行4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称,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与评估,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功能,探索金融机构风险市场化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报告称,从国内看,经济金融稳定运行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区域和行业走势持续分化,挑战和风险不容低估。非金融企业杠杆率高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双升”,一些地方政府变相举债存在隐患,热点城市高房价和部分三四线城市高库存并存,金融产品创新无序发展等风险值得关注,一些金融风险隐患不容忽视。报告也称,在全面推进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任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我国经济基本面保持了中高速增长、较低的通货膨胀和基本平衡的国际收支并行不悖的良好发展态势,金融业在持续推进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作为金融业骨干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比较高,金融管理部门可动用的工具和手段多。有信心和底气、有能力和办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报告称,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基本稳定,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推动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健全市场化、法治化违约处置机制。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强化金融监管协调,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统筹监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推动建立更为规范的资产管理产品标准规制,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报告称,对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突出风险和问题,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从统一同类产品的监管差异入手,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分类统一标准规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间;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控制杠杆水平;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根本基础。


  央行“金融稳定报告”:金融机构资产管理规模60多万亿
  7月4日晚间,央行官网发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下称“报告”)称,中国步入“大资管时代”。截至2016年末,剔除交叉持有的因素后,各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60多万亿元。

  并且,央行的报告还对2016年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状况进行了全面评估。

  资管规模多渠道扩张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攀升,对促进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拓宽居民投资渠道、改进金融机构经营模式、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规则差异、产品嵌套等问题也逐渐显现,市场秩序有待规范。

  报告称,在实践中资产管理主要出现以下几种业务类型。如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及非金融机构等。

  “由于投资范围、资本计提、分级杠杆等监管标准在不同行业存在差异等因素,出现了不同金融机构相互合作、多层嵌套的资产管理业务模式。”报告称。

  报告认为,资产管理业务发展中需要关注的五方面主要问题:资金池操作存在流动性风险隐患;产品多层嵌套导致风险传递;影子银行面临监管不足;刚性兑付使风险仍停留在金融体系;部分非金融机构无序开展资产管理业务。

  “对资产管理业务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突出风险和问题,要坚持有的放矢的问题导向,从统一同类产品的监管差异入手,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业务监管制度。”报告称。

  具体来看包括六方面内容:分类统一标准规制,逐步消除套利空间;引导资产管理业务回归本源,有序打破刚性兑付;加强流动性风险管控,控制杠杆水平;消除多层嵌套,抑制通道业务;加强“非标”业务管理,防范影子银行风险;建立综合统计制度,为穿透式监管提供根本基础。

  “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平等准入、给予公平待遇。限制层层委托下的嵌套行为,强化受托机构的主动管理职责,防止其为委托机构提供规避投资范围、杠杆约束等监管要求的通道服务。对基于主动管理,以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为目的的运作形式给出合理空间。”报告称。

  期货交易全年手续费收入约140亿报告认为,2016年在证券期货市场方面,股票市场在年初大幅波动后企稳,成交活跃度明显降低。与此同时,期货成交量快速增长,商品期货价格大幅上涨。

  报告中提到,2016年受国内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行业集中出现亏损。个别上市公司生产经营困难,债务负担较重,已近退市边缘。截至2016年末,沪、深两市退市公司23家。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报告指出个别证券公司内控不严出现风险事件。个别证券公司忽视合规和内控,通过暗箱手段隐蔽风险,实际承担的风险可能超过风控指标显示水平,也超过自身资本金的承担能力。在资本市场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其内控风险的暴露,不仅导致自身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问题,也引发风险向其他金融机构的传递,造成市场恐慌,削弱投资者信心。

  据21媒体记者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公布信息的不完全统计,2016年至今共有39家券商机构遭到监管部门处罚,开出罚单高达70张以上,处罚原因涉及未尽职调查、合规管理存在缺陷、信息披露违规等。

  不过2016年受债券市场信用风险事件等多种因素影响,货币市场基金面临较大流动性压力,也对其他金融市场资产价格形成了冲击。

  另一方面,虽然期货公司在2016年实现净资产、净资本、代理客户保证金、营业收入和净利润都同比上涨,但期货公司创新能力不强、收入来源单一、业务多元化不足的问题也始终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全年期货公司手续费收入138.92亿元,利息净收入87.10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高达49.68%和31.15%。

  报告还显示,下一步将继续推动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加强投资者保护;增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风险防范能力和水平,促进证券期货业市场主体合规稳健发展;继续深化双向开放。



  银行业风险可控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报告》分析认为,2016年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规模保持增长,银行业资产质量下行压力趋缓,信用风险总体可控;证券期货业市场主体稳健发展,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保险业总体呈现较快发展态势,改革深入推进,服务社会能力增强;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参与主体进一步丰富,对外开放取得显著进展。

  在信用风险方面,《报告》称,银行授信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企业发生债务风险事件仍然较多,风险领域主要集中在低端制造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谈及操作风险和合规风险时,《报告》提醒,重大案件的案发领域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向同业、表外业务等领域蔓延。

  《报告》判断,总的看金融业积累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特别是作为金融业骨干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比较高,金融管理部门可动用的工具和手段多;有信心和底气、有能力和办法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关于2017年的金融政策和发展方向,《报告》指出,要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适度、基本稳定,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继续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强化审慎合规经营理念,推动金融机构切实承担起风险管理责任;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市场运行规则,健全市场化、法治化违约处置机制。

  《报告》强调,2017年要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强化金融监管协调,统筹监管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础设施,统筹负责金融业综合统计,推动建立更为规范的资产管理产品标准规制,形成金融发展和监管强大合力,补齐监管短板,避免监管空白;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系统性风险监测与评估,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功能,探索金融机构风险市场化处置机制,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报告》指出,银行业要稳步推进金融创新,不断丰富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商业银行资本补充工具,扩大转股型二级资本债发行规模,积极发展商业银行柜台债券业务,稳步扩大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同时,要重点关注银行业资产质量、流动性、同业业务、银行理财和表外业务等领域的风险,密切跟踪交叉性金融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和非法集资风险。

  此外,《报告》还提出,房地产市场出现局部泡沫风险。而新增信贷资源过于集中投放于房地产领域。

  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
  对于人民币汇率,《报告》以专栏形式分析称,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所走贬,但与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相比贬值幅度较小。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报告》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基本面因素将进一步被夯实,汇率在弹性增强的同时,将更加有条件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报告》提出,要坚持汇率市场化改革方向,保持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的稳定地位。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大市场决定汇率力度。



  逾9000亿资金月内到期!央行目前仍无动作 A股将受冲击?
  6月年中的资金面大考在平静中刚刚度过。然而,央行连续8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背后,7月逾9000亿资金到期或将成为市场新的担忧。

  央行连续8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


  因为7月4日无逆回购到期,公开市场既无投放亦无回笼,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继续暂停。央行称,目前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处于较高水平,故不开展操作。这已经是央行连续第8日暂停公开市场操作。

  值得注意的是,自6月21日至7月3日期间,央行连续9个交易日回收资金,累计净回笼5700亿元。从整个6月来看,全月逆回购净投放400亿元,算上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净投放667亿元)和国库现金定存操作(回笼600亿元)之后,6月实际净投放467亿元,对比5月份的1495亿元,环比大幅减少1028亿元。

  尽管央行连续回笼资金,但是近期市场资金面持续平稳,资金利率也表现为整体下行。7月4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全面回落。其中,隔夜利率下行3.03个基点至2.6897%,1M和3M利率分别回落2.65个和2.51个基点。这也印证央行关于流动性总量较高的说法。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行资产负债部唐楚薇表示,2013年之后,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不断丰富,陆续创新多种手段包括定向降准、抵押补充贷款(PSL)、MLF、SLF、TLF等,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市场流动性,且从运行来看切实有效,在外汇因素影响逐渐减弱、货币供应方式发生新变化的情况下,央行通过这些工具,"削峰填谷",有效把控货币闸门,维持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

  7月逾9000亿资金即将到期
  年中节点资金面保持稳定,市场稍微松了一口气,但并不意味着就此可以高枕无忧。央行曾在6月初为补充跨季流动性而重启28天逆回购操作,所以,7月将面临资金集中到期。

  统计显示,7月共有9175亿元资金到期,其中逆回购有5600亿元,MLF有3575亿元。值得注意的是,7095亿元资金集中在于7月前两周。

  其中,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将有2500亿逆回购到期,周一至周五分别到期700亿、0亿、900亿、700亿、200亿。下周央行公开市场将有2800亿逆回购和1795亿MLF到期,合计共4595亿,周一至周五分别到期300亿、400亿、500亿、2395亿、1000亿。

  眼下这一幕,让市场不仅回想到3月末4月初资金面的情况。中信证券债券分析师明明指出,如果央行在MLF到期之前不重启公开市场操作,那么银行体系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将会远大于4月,一定程度上或推高国债收益率。

  海通宏观姜超持类似意见:"6月资金平稳跨季,但7月中上旬仍有大量公开市场操作和MLF到期,央行若延续目前零投放的态度,不排除资金面趋紧的可能。"
  中银国际则认为,考虑到政府存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对于资金面的下一次考验时点可能在7月中旬,届时将缴税压力和MLF到期叠加,月中时点过后预计3季度流动性供给水平将延续回升的趋势。

  对此,兴业研究表示,不必担心7月流动性重现超预期紧张局面。货币政策已从前期稳健偏紧的操作转为真正的"不松不紧"精准投放。

  对于央行的应对措施,明明预计,央行7月可能保持小幅净投放应对季初税收压力,流动性预计将保持平稳。


  巨额到期资金会否对A股产生冲击?
  市场分析指出,在半年末的关键节点过后,央行进一步"宽松"的动力基本消退。在金融去杠杆的大背景下,货币政策料维持中性偏紧的取向,出现超预期边际放松的可能性下降,这会对 A 股上行空间形成一定制约。

  兴业证券认为,随着半年末的压力点过去,流动性边际放松已进入尾声。同时,预期差也已被修正,市场缺乏进一步向上的边际动力。

  天风证券则认为市场反弹窗口期未关闭。其指出,从短期来看,进入7月,每周的MLF和逆回购到期量加总依次为2500亿元、4595亿元、695亿元、1385亿元,显然到期压力主要集中在第二周。除非出现明显的信号表示央行放弃对冲,否则市场风险偏好仍然处于修复阶段,反弹窗口期未关闭,左侧减仓时机未到。

  海通证券表示,不必过度担忧资金面。利率不是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而是整个经济系统的内生变量,跟增长和通胀相匹配。在物价整体下行背景下,货币政策持续收紧概率较小。而利率即便有波折,也很难出现4到5月间的急升现象,对资本市场影响有限。 (原标题:逾9000亿资金月内到期,央行目前仍无动作,A股将受冲击?) (原标题:
央行货币委例会释放重要信号 A股影响 综合于中财网、上海证券报)


  面对复杂的国外经济金融形势,我国能够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


  推荐阅读>>>

  央行发话了!今年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央行发布报告: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重要位置

  央行报告:各类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的现象得到初步遏制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相关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