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 所谓消费降级,不过是中产对中国社会的偏见

    2018-09-14 16:57 大家 刘远举 收藏

当下的很多市场现象,背后其实是傲慢与偏见,自由与安全这些人类文明中的恒久困惑。

先来看三条新闻:

第一条,《电商法》即将出台,代购这一行,恐怕要走到尽头了。根据电商法,代购必须在采购国和中国有营业执照,如果代购的是食品,还需要申购食品流通许可证。电商法还规定,没有中文标签,不是国家认证工厂生产,未获取配方注册证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不得在网络平台销售。更重要的是,由于平台被加大了责任,很可能出现,消费者通过淘宝从代购手里买了奶粉,转身就告淘宝索赔,所以,平台必然会加大管控。这就意味着,代购澳洲、新西兰奶粉和保健品,想也不要想了。

与此同时,另一则消息在网上热传。在商务部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向商务部发言人提问:“近期社会上出现了榨菜、二锅头销量上涨、出门共享单车、购物拼多多等现象,有人认为这是‘消费降级’,请问您是否认同这一说法?如何看待当前关于消费升级和降级之争?”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回应称,关于“消费降级”的说法,有失偏颇。这种大众化商品销售较好的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消费升级的新趋势。

他给出了三个理由,一是消费者从选择杂牌商品到选择安全放心知名品牌的消费升级。二是消费方式的升级。多样化电商的发展,带动了网络消费群体的扩大,满足了中小城市和乡村新的消费群体的购买需求。三是消费观念和消费心态的升级。共享经济等新的消费形式,反映了消费者更加理性、推崇绿色环保的消费趋势。

第三条新闻,源于国际经济结构与国内经济结构的转变,当下很多企业承压,与此同时,社保新政策的实施,不少企业的年成本或将增近20%。很多企业主眼看挣扎无望,就会选择裁员,或者关门。根据智联招聘的数据,2018年第二季度,小微企业用人需求较第一季度平均下降26.6%,影视、P2P、游戏等行业均出现裁员降薪现象。

那么,这三条新闻有什么联系呢?

升级还是降级?

首先,商务部的说法,可能更接近真实。从数据上看,2018年上半年消费升级类的商品增速加快,服务消费升级势头也很明显。上半年化妆品类商品增长了14.2%,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整体增速。全国居民人均体育健身活动、旅馆住宿支出分别增长了39.3%和37.8%,代表居民消费升级方向的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销售同比增长了9.7%,增速比基本型的乘用车(轿车)高了4.2个百分点。

另外,根据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28.26亿人次,同比增长了11.4%。国内旅游收入2.45万亿元,增长12.5%。

那么,这会不会是对出境游的替代呢?根据国家发改委的数据,2018年上半年出境游人次达到7131万,同比增长15%。显然,这并不是一种替代。出国游、美容、健身上花的钱多了,显然不是消费降级。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社会与市场的过程呢?

拖拽效应

人们对生活方式的需求欲望——想吃牛肉、想喝葡萄酒、想开车——是受他们经常看到的电影、报纸、朋友圈所影响的。而施加这个影响的群体,往往是高收入人群——你朋友圈中高大上的那几个。

一般而言,这个群体并不是顶层富豪,而是相对数量较多的上中产。他们消费的商品被视作“可及的幸福”的象征,会极大影响一国居民对“品类”的欲望。对于低收入群体而言,这种影响拖拽他们进入更高的品类层次,产生“拖拽效应”。在面子观念的作用下,这种拖拽甚至带有一定强制性。

在不断的、潜移默化的“拖拽”下,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预期和习惯发生改变,那些高收入群体能轻松购买,低收入群体却需思量一番才能买的品类,由奢侈品变为必需品。

然而,另一方面,个体的最终购买行为却不得不受其收入约束。

如果一国人口的收入水平差异不大,基尼曲线平滑,居民收入呈橄榄形,密集于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大家都差不多,那么,低收入人群的品类欲望仅受到轻微的“拖拽”,离他们的收入约束相去不远。

但是,如果一国居民的收入水平呈金字塔形或哑铃形分离态势,基尼曲线陡峭,低收入人群占比较大,且收入远低于高收入人群,低收入人群受到的“拖拽效应”就变得严重。于是,低收入人群想购买的品类的实际价格,与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之间就产生了巨大差异,导致“低价预算和高价品类”的畸形需求。

现在国内基尼曲线陡峭,多数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的基尼系数继续上升,为0.4670。而根据西南财经大学的数据,则高达0.61!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即0.4是国际公认警戒线,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所以,在贫富分化严重的状况下,从某程度上而言,多数国人都是被“拖拽”着,品类欲望被拉入较高层次,处于不同程度的畸形需求中,由此导致强烈的议价行为和价格敏感性消费,把高价格品类的价格拉下来。于是,这个机制,就成为滋生伪劣的温床。

技术与升级

实际上,榨菜销量高了,这个说法,更准确的说,是被纳入统计范围的榨菜销量高了。涪陵榨菜,是上市企业,是这个品类的顶级品牌。正如涪陵榨菜证券代表告诉记者,“尽管有的媒体在说吃榨菜是消费降级,但是忽略了‘乌江牌’榨菜是榨菜行业的佼佼者,更多的消费者自愿选择更安全更放心的大品牌,不再去吃其他杂牌的榨菜产品”。我们知道市面上存在很多仿冒品牌,比如方便面的康帅傅,那么,一个人从买康帅傅变为买康师傅,对他而言,这是消费升级,不是消费降级。同样的,现在现在拼多多多上有很多廉价的厨房用纸,看起来是降级,但实际上从抹布到厨房用纸,这是升级而不是降级。这就是商务部说的,拼多多带动了网络购物群体的扩大,选择由杂牌到知名品牌。

方便面、榨菜、低端白酒,这种大批量的日常消费品,即便知名品牌,价格也不会贵很多,为什么大家不选择康师傅而要选择康帅傅?其原因在于,这是一个渠道决定消费的过程,而不是价格决定消费的过程。村里、乡里的小卖铺都是康帅傅这类的杂牌货、冒牌货,是因为县里面的批发市场里这些货很多。小卖铺的老板就会进这样货,赚得更多。而县里面,寻租强,执法力度弱,批发老板就敢于卖这样的货。所以,当技术进步后,电商渠道直接触及到乡村之后,这些杂牌与冒牌货就没有竞争力了。

那么,升级为什么会被认为是降级?这个错误的判断,源于一小部分上中产对真实中国缺乏认识,并由此产生的傲慢与偏见。消费降级是一个中产概念。那么,中国的中产是怎么样的?是年薪50万,京沪1套房吗?很多人一定会表情夸张的说:“哎呀,这哪里能算中产,这是穷人吧,起码也得家庭收入100万,京沪两套房才算中产。”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在中国月薪2000多人民币便能进入中等收入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说法,据保守测算,目前中等收入群体已超过3亿人,稍微宽松的测算,能达到4亿多,也就是说,还有10亿不到月薪2000。毕竟,中国本科率才4%。对于这个群体,拼多多是消费升级。无印良品,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是奢侈的。

这让我想起一个故事,一个记者去贫困山区采访,看到一个小姑娘在吃方便面,很心痛的问,是不是爸爸妈妈出门打工,爷爷奶奶照顾不好你才天天吃方便面?小姑娘回答她:不是,方便面这么好吃,这么贵,哪里能天天吃呢?

这种傲慢与偏见,是因为在中国,一些群体的规模虽然很大,但声音却很小。如果说微博、朋友圈是当下舆论的话题设置者的化,那么,这个群体仍然集中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以至于快手如此之火,用户规模如此之大时,才猛然被中国社会察觉到。

消费妥协

虽然一部分人消费升级了,但另一部分人,比如裁员新闻中的人,却面临着降级。不过,即便如此,消费降级不会出现在榨菜、白酒这样的品类上。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这个系数也能反映国家的贫富。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中国2017年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9.3%,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城镇为28.6%,农村为31.2%。这就是说,对于整体中国来说,由于在食物上面的开支占比并不高,所以,消费降级一般不会很明显的体现在食品的开支上,更不会显现为方便面、榨菜这类低价格食品的销量上升。

当一个人缩减开支的时候,他也同时受到拖拽效应的影响,会在降低价格的同时,尽力维持品类。所以,消费降级会首先发生在高价品类的价格上,或者说,高价品类的品质上。

根据生活常识,一个人的收入下降、预期下降,他不会在点外卖的时候从20块的外卖降低到15块,但是,在买车的时候,会非常明显,但即便如此,如果不是对于安全有非常特别的偏好,那么,降级会首先体现在从高配版到低配版,往往舍弃的是安全。所以,从是这个角度,方便面不足以反映消费降级,而代购奶粉,才是真正的中产消费降级。

选择代购,原因仍是价格。从这个角度,代购仍然属于“拖拽效应”中的一个现象。其实,从上面这个场景,不难发现,消费降级这个概念,更精确的描述,应该是“消费妥协”。

预算与品质

消费妥协,一般来说不会发生在品类上,而是首先发生在品类内部的质量、安全、性能上。但是,这个时候,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并不会认为自己是在舍弃安全与品质。

一个人降低了自己的预算,舍弃专车改为顺风车;舍弃超市里面的进口奶粉改为代购;舍弃专卖店里的耐克,也不要京东与天猫,而改在淘宝去搜;舍弃CBD中的名品店转向电商平台。然后发现自己买到的东西有问题,他就会强烈的呼吁管一管,毕竟,“哪怕自己降低了预算,产品的质量与安全也应该是基本的”。

但是,当管制足够时,假货的确消失了,与此同时,整个市场也消失了。顺风车、代购奶粉,都是如此。

其实,现在想买到真耐克、或正品的爱马仕包、或者正宗的新西兰配方奶粉,容易吗?当然是很容易,买鞋与包可以去高档商场,或者京东、天猫的旗舰店,买奶粉与食品可以去沃尔玛、永辉这样的大型超市,质量都是有保障的。

当市场提供了足够的救济渠道的时候,强烈的呼吁管制,实际上,并不是在呼吁高品质,因为“高品质高安全”一直存在于市面上,这种呼吁真实的需求其实是“低价格同时保持高品质”。这种矛盾的呼吁,就必然会导致市场的消失,从而造成消费者福利的损失。而且,消失的不仅是代购奶粉与顺风车,平台责任增大之后,美版游戏机、非3C认证的电子产品、各种科学软件、书籍、美剧等等,都会跟着一并消失。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阅读

本文所谓消费降级,不过是中产对中国社会的偏见由财经365首发,欢迎转载,转载请带上本文链接。
免责声明:财经365(www.caijing365.com)发布的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 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部分内容文章及图 片来自互联网或自媒体,版权归属于原作者,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 于文字、图片、图表及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 性、原创性等,如无意侵犯媒体或个人知识产权,请联系我们或致函告之 ,本站将在第一时间处理。关注财经365公众号(caijing365wz),获取最优质的财经报道!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 股票 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