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频道: 要闻 / 产业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中国式合并,英雄并不悲情

2017年底,摩拜单车与ofo是否合并备受关注,投资人朱啸虎频繁被问什么时候合并,饿了么和美团外卖是否可能合并,也成为创投界的热点猜想。旅游行业中,携程促成同程旅游与艺龙合并,曾经否认的传闻变成事实。

曾记得2015年,伴随着股市大跌、经济寒冬,互联网领域频发“大合并”事件。外界猜测大众点评可能和饿了么合并,最终却与美团联姻,成为百度糯米劲敌。大众点评创始人张涛在告别会上痛哭的照片被媒体千般解读,渲染得充满悲壮色彩。赶集求婚58同城之后不久,赶集网创始人杨浩涌卸任联席CEO,专注于瓜子二手车的发展。携程先是合并了艺龙,几个月后又与去哪儿合并。滴滴和快的合并后发力全线租车领域,并携手阿里投资饿了么。就连婚恋网站世纪佳缘也牵手百合网。一时间,公司背后的操盘手如华兴资本、金沙江资本、BAT等等,也都成为热议话题。2016年,宝钢与武钢合并,是传统行业的大事件。

这种市场第一名和第二名牵手的方式,被称之为“中国式合并”。

合并,让价值最大化的资本游戏

有人说,论起投资,在种子、天使、VC、PE等不同形式中,并购是最令人玩味的,颇有上帝之手的气势。并购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蝙蝠资本创始合伙人肖军,创立了高德地图并亲手将其送上市,期间经历过与BAT等多家巨头谈“被收购”。而拉他入伙的蝙蝠资本创始人屈田,当年把美团引入阿里,作为美团的早期投资人,与创始人有极好的关系。他们毫不讳言,小公司奔着“被并购”的目的努力成长,本就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并购不是以大吃小,而是让公司价值最大化。”肖军称,资本投给每个项目都在融资协议中规定了退出方式与年限。第一,有的公司恰好到了退出阶段,也有适合的机会。投资人一方面为了兑换股权降低风险,一方面为了被投公司的下一轮融资做准备,而选择并购或被并购。第二,有的并购是为了缓解运营压力降低成本,或终结恶性竞争,如滴滴快的的合并。再如前几年优酷土豆的合并,与土豆面临增长缓慢、版权竞争激烈、亏损严重、急需改变现状有关。第三,有的是为了企业有更好的发展,提升自身在所处领域的能力而主动求合并。如高德上市前,由于创始人之间理念、策略出现分歧,以及考虑到有巨头资源的帮助,公司发展会更专业化和稳健,因此曾经寻求过腾讯、阿里、百度的收购。合并后再拆分,各自再合并新的公司或单独上市,这种例子很多。

肖军强调,合并,最终都会一家独大,本质是并购。几乎都是资本变现增值的需求使然,但被并购的一方并非大众和媒体渲染的那般悲壮与戏剧化,更多的是基于友好协商后的最优化策略。“当然,被迫的也有,强扭的瓜不甜,这类并购通常来得快,分手也会很快。”

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BAT中尤其以腾讯、阿里的收购动作最大,有人感慨,创业到最后都成了为BAT打工。究竟是谁在推动合并?

合并从未停止,媒体放大“表现力”

肖军分析,有的项目是并购双方早期投资人的推动,同时参与了他们的成长历程,或至少对并购双方两边都熟悉,认同双方共同的目标,相信他们的优势会在合并后放大而从中撮合。

很多早期项目的投资协议中有有细节规定,表明早期投资人有优先退出权,或股份少但投票权大,等等。比如京东的多次动作,都有投资人徐新的帮助和建议。比起VC、PE阶段看数据的逻辑,早期投资人与创业者之间的信任更深,有更多“为你好”的情感因素。因而会更多从创业者的选择出发,以最尊重、最适合的方式帮助他们规划与并购或被并购相关的细节。有的合并是资本推动,如红杉、IDG等,更单纯的从资本增值与协调运作的角度考虑。如鼎辉推动分众传媒上市,就先后帮其收购了很多公关广告传媒公司。BAT,本身有投资部,背后又有更大的资本,更有其整体布局策略,很多并购案的大BOSS是他们是很自然。

面对“为什么扎堆合并”的问题,肖军认为,移动互联网无限放大媒体效应。自媒体、微信朋友圈、微博以及科技、创投类垂直媒体的增多,都使消息传播更快更广。并不是突然有了这么多合并,而是大众得到信息的速度和信息量空前的快和大了。另一方面,媒体与大众都喜欢追根究底,喜欢预测和打探小道消息,喜欢戏剧性冲突,捕捉噱头,“辟谣”成为信息二次放大的原因之一。企业上市前泄密数字等重要信息要负法律责任,因此辟谣是合并案尘埃落定前各相关各方的常规行为,只是措辞表达上有区别,并非纯属营销动作。盛传饿了么将与美团合并的那段时间,饿了么张旭豪表示“目前谈合并为时尚早,准备在2018年上市”。肖军分析,“因为他在寻求更大的资本和更高的价格”。

有垄断就有合并

人是会死的,企业也是会死的。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问题。做并购、收购是公司快速扩张的有效方式,一直在进行。及时补充新力量或者换血,企业能活得更好。

人们喜欢凡事对比。无论中外,并购本质上都是资本的经济行为。在肖军看来,之所以国外没有如此规模的大合并,反垄断法的成熟功不可没。然而从科技进步的角度而言,垄断在任何领域都是必然趋势,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和互联网领域。2015年底,医疗保健领域发生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并购,世界最大制药商辉瑞以约16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生产抗皱剂保妥适(Botox)的制造商艾尔健公司(Allergan)。之后生物医药领域的并购节奏放缓,2017年较大的事件是强生以300亿美元收购爱可泰隆(Actelion)。在中国,过去几年年钢铁、房地产等行业发生了很多并购,而今在国企改革和互联网+环境下,传统行业又将掀起新的合并潮。

国外并购发生后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很多被并购方的高管变成并购主导方公司的高管。原因是,国外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体系比较完善,高管中有很多本身就是职业经理人,有很好的管理能力。而在中国,高管往往是公司创始人,通常是谁主导合并谁强势谁做一把手,会多一些利益与权利的博弈。因此,国内的联席CEO,多少有些被动和过渡意味。

有垄断的领域就有合并。对消费者来说,垄断会带来更好的服务和消费体验——更标准化、更快捷、更便宜。与此同时,企业变大后动作会迟缓,顾及不到细分领域的创新,这对小创业者是一种鼓励:并购能让公司市值迅速提升,“100万市值变成300万,再并购一个变成600万市值,滚雪球一样变大”。肖军说,“细分领域永远有很好的机会。”

小的长大,大的吞并小的,永远在博弈,生长、繁荣、衰落,生生不息。

投资人观点

泽厚资本创始人刘国炜:

国内互联网公司大合并的核心原因,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获客红利的结束。过去的商业是先有产品再找客户,而移动互联网时代是先获取用户,再推出产品,因为获客成本低到可以忽略。随着APP暴增与竞争加剧, 扫码送礼品、发红包、送免费体验,越来越多从线下导入线上的方式,使获客成本甚至高于变现成本。资本寒冬也逼着公司提高变现盈利的能力。合并能降低成本,让公司把精力更多的放在做业务和赚钱上面。

海银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煜全:

以美国为例,国外大公司喜欢不断收购小公司来积累技术经验,进行生态式产业布局,频率高但动作不那么大。如Google迄今为止已收购近200家大小公司或团队,其中包括摩托罗拉。至今Facebook也收了近20家小公司。国外巨头互联网公司合并少见,与所处的创新环境有关。美国推崇创新,大家各有特点,很少发生同质化竞争。同时,巨头发展很快,小公司没时间和机会与之抗衡。我的思考是,美国有创新,中国有市场,中美之间有天然互补的关系。我们完全可以借鉴美国的公司策略,去美国做投资,把美国的新科技项目引入中国,产生新的高价值“合并”。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相关阅读
扫描左侧二维码
看手机移动端,随时随地看新闻